乱世奇人杨维桢,将二王破体书法推向五体创新,书风满是乱世气

寓书喻画 2022-12-25 13:08:44

导语:杨维桢在书体交融、笔法、结构与空间、章法等多方面都展示了卓绝的创造力,成为元代书坛的异数。

在复古为风尚的元代,杨维桢绝对是个性独具的书法家之一。他在书体交融、笔法、结构与空间、章法等多方面都展示了卓绝的创造力,成为元代书坛的异数。

即便置于整个书法史,杨维桢也是卓然独立的。

《竹西志》

源于二王父子的破体书风

何为破体?将篆、隶、草、行、楷五体中两体或两种以上字体并行,重新有机组合的一种创新书体,打破字体的界限,结合各体优势创作出的新书体,即是破体。

破体源于魏晋时期的二王父子,魏晋南北朝时期行草属于新体,王義之将新体行书运用到极致,成功的将楷、行组合在一起形成破体,《初月帖》便是其代表作。

后来王献之打破己有书体,将楷、行、 草三体进一步重新安排组合,代表作为《廿九日帖》。唐代李嗣真的《书后品》中把王献之的书体称为“半草行书”。

而张怀灌《书议》中对王献之破体书法特征的描述:“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游;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这些特征表现散见于他的书法作品中,如《地黄汤帖》《廿九日帖》等,打破了原来的楷、行两体,熔楷、行、草三体于一炉,对破体的表现更进一层。

之后隋代碑刻虽较之南北朝时期少很多,但也留下了破体书发展的脚印,例如 《曹植碑》,此碑刻是沿袭北朝习惯,碑中有篆、隶、楷三体存在,只是碑刻表现比较生硬,可能不为多数人所喜欢,但线条的变化却很明显,别有趣味。

到了盛唐,出现一位对破体发展很有影响力的书家,就是颜真卿,楷、行、草三体都很擅长,其《祭侄文稿》虽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但书体却属于行草相间破体作品,颜真卿破体书特别之处,还在于笔法的创新,熔篆隶和行草用笔于一体。

他的另一幅《裴将军诗碑》也比较特别,是楷、行、草三体结合的破体书,也是至二王以来达到巅峰的破体书作,这件作品将颜真卿的地位推向了高峰。

唐以后进入动乱的五代时期,书法处于低落状态,唯有杨凝式堪称乱世中的奇迹,其行草书《神仙起居法》行中夹草,更被称为“雨夹雪”。

随后,破体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赵子昂复古思想的影响下,形成全面复古,尤其是章草的复兴,堪称元代复古的一大亮点,而对破体做出很大影响的便是杨维桢,他将破体书的研究推向了五体创新。

《题杨谦小像》

杨维桢为何破体?

元代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长期为生活征战养成的野蛮和掠夺习俗,自然性的带进国家政治制度之中,加之,元代吏治腐败,致使元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时局动乱不堪。杨维桢正是生活在这样动荡的时代,因而他的生活和思想充满了对时世的不满和诡异多变。

杨维桢30岁前一直苦读诗书,中进士后开始步入官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虽身其位谋其责,但元代吏治的腐败,导致他多次碰壁,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心中多了对世事的愤恨和不满。

由于他刚烈的性格拒绝了张士诚的招降,元亡后又拒绝了朱元璋的招募,杨维桢不得已在现实的逼迫下归隐,“出于对现实的失望,个人理想、抱负的破灭,只能以这么一种方式表示他的不满和反抗:这是一种"补天无法的无奈,也是个性动力变态的发泄,或者说是灵魂裂变的消极反响。”

动乱的时局令他人生之路崎岖坎坷,却也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也形成了杨维桢桀骜不驯的性格。而这些尽数折射到了书法之中,他的书风奇崛狂放,既有乱石铺街的“乱世气”,也有冲破时代束缚的强烈表现力。

其书风一反赵氏特征,锋利的棱角、劲健的线条都是他反叛思想的体现。《真镜庵募缘疏》杨维桢的传世代表作,这幅作品气势磅礴,雄强中透露着诡异,尤其是作品中的“突”、“天”、“募”等字的捺脚,锋利矫健,动人心弦,这无疑都是他人格的体现。

然,元代的审美以平和为主,杨维桢这种书风在元代是一种颠覆,再加之元末东南文坛领袖的称号,使其诗词歌赋名气大过于书法,甚至有人评其书法尚未合格,故而未能在元末引起重视。

《真镜庵募缘疏卷》

结语:

书风深受当时动乱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促使杨维桢的灵魂思想裂变。破体书法印证了思想的反叛,自我意识的强大使他成为元末明初新思潮的代表人物,并开启了个性书风的大门, 影响了明清浪漫个性书风的崛起。

(未完待续)

0 阅读:267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