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青帮和洪门可谓名震天下,江湖上无人不晓,有“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的称谓。
洪门起源于明末清初的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曾名“汉留”,即“汉人留下”的意思,后改名洪门,因为繁体字中的“漢”字去掉“中土”,即“漢失中土”即为洪,警醒汉人国土已失。
这也是洪门与青帮的区别,洪门从创建之初就有明确的宗旨理念,反清复明,捍卫汉族利益,信奉忠义气节,倡导护国安邦,扶危帮困、多行义举。
而青帮起源于清朝的漕运行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投靠满清做爪牙、欺压同族,欺行霸市,抗战时期又投靠日伪做汉奸。
二者对比,高下立判,这或许就是洪门至今长盛不衰,青帮却濒临覆灭的原因吧。现在洪门是海外华人第一帮,青帮只在美国有少量残存,难成气候。
洪门后来不断发展分支,又产生了哥老会、袍哥会、三点会、安亲会、致公堂等,这些组织统称为洪门。洪门一直坚持“反清复明”的宗旨,与孙中山倡导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形成呼应和共鸣。
因此1894年,曾以改良清政府为己任的孙中山在第一次公开号召推翻满清后,立刻在檀香山联络当地洪门首领邓荫南、杨文纳等人,获得支持后于同年11月24日,成立反清的兴中会。
随即孙中山在夏威夷组建训练基地,对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后派遣回国发动武装起义,暴力推翻满清。
为了获取革命捐款和人员支持,孙中山走遍万水千山,遍访欧洲、美洲、日本、东南亚等地,募集革命资金。
1903年孙中山专程拜访了洪门总舵主黄三德,两人秉烛夜谈,黄三德早年东渡重洋,对国内的腐朽、落后的制度早就不满,也有救国之心,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所折服,邀请孙中山入会。
洪门对海外华人而言是遮风挡雨的港湾,是漂泊海外的一座精神殿堂,得此相助必是如虎添翼,孙中山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如果不参加洪门,无法利用北美洲华侨之人力、财力以完成革命,于是欣然同意,承诺事成之日,共享天下。
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在兴中会元老、洪门大佬钟水养作保下,在檀香山国安会馆遵从洪门仪式,在五祖像前发三十六誓,遵守洪门二十一条例,十条禁。
为了支持革命,在黄三德力荐之下,孙中山扎职“洪棍”,被封为“双花洪棍”,属于洪门的刑部,此举标志孙中山从此跻身洪门的要职。因此孙中山也被称为“穿草鞋一步登天”,这种情况在洪门中是极为罕见的。
此后的十多年里,在黄三德的帮助下,孙中山多次避过清廷及其驻外使领馆的追捕,顺利在华侨华人中鼓吹革命、筹款活动。
孙中山早期推翻满清,发动北伐战争的时段里,黄三德的作用居功至伟,两人也是肝胆相照,交情匪浅。
黄三德,广东省台山县四九镇人,186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黄三德15岁时到旧金山谋生,被人贩子骗卖到矿山挖煤,干满三年之期恢复自由身后,在美国谋生,哪样能生存干哪样。
黄三德做过洗衣工人、送货员,为了不受洋人欺负,18岁时加入了洪门,跟着会功夫的叔伯们学习,好的身板加上刻苦磨砺,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1883年,美国国内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当局为了转移矛盾,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咎于中国侨民抢夺了美国人的饭碗,掀起一股反华排华浪潮。
当时美国洋人尤其是那些失业的痞子纠集在一起,对华人敲诈勒索,黄三德气不过带着洪门兄弟跟洋人抗争,他身手敏捷,武艺高超,爱憎分明,不欺压百姓,也不欺软怕硬,多次带队痛殴洋人,靠拳头、木棒和斧头打出了声望和地位。
1897年,34岁的黄三德被推举为旧金山致公堂盟长,他依旧热心为侨胞争取权益,不以善小而不为,急人所急,同时黄三德一改之前打打杀杀,注重结识各方华侨领袖和政府官员,以柔克刚,不断扩大洪门势力。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4年后,黄三德众望所归,被美国各洪门堂口推为“总龙头”。洪门在美洲有50多个分堂,在全世界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180多个分堂,125个总堂,势力非常之庞大。
孙中山与黄三德联手成立了洪门筹饷局,利用洪门的宣传力、号召力和渠道能力一路打通海外筹款通道,将筹款活动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洪门成员出钱出命投身推翻满清的革命事业。在他们的带领下,当地华商纷纷解囊相助,短短3个月便筹得接近15万美元。
孙中山的革命盟友黄兴,以及后来大名鼎鼎的蔡锷、蔡廷锴将军、陈炯明、秋瑾、宋教仁、章士钊等知名人士均出自洪门。
在1895年至1911年孙中山发动的十次起义,其中洪门会党参加了其中九次,他们负责动员和训练,提供军火,成为武装主力,冲锋陷阵,前赴后继,海外有些洪门堂口为了筹款甚至变卖房产,有的直接回国参战。
至今在致公堂总堂还供奉着千古流芳的黄花岗起义72烈士灵位,其原因就是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的革命义士中有68位来自洪门。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海外洪门为这一胜利欢欣鼓舞。1912年1月9日,洪门致公堂热情欢呼拥护孙中山先生当选为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然而至此,似乎应了许多人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历史过往。这之后,孙中山食言了,与黄三德勃然翻脸,国民党与洪门老死不相往来,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大义前双方才冰释前嫌。
洪门大佬黄三德全力支持孙中山,一方面确实是出去救国救民之心,另一方面他也想将洪门带上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家的一个政党,如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
因此,辛亥革命胜利后,黄三德向孙中山提出洪门和华侨组建一个政党,继续参加国内的革命和国家治理。
孙中山却担心洪门做大,渗透国民党,他不想早早陷入党派之争,认为目前一党独大,即国民党统领中国革命即可,而且洪门名声不佳,因此洪门还是应该继续充当后勤部长,退居幕后,送钱送粮就可以了。
因此孙中山几番推托,不予批准,同时开始疏远洪门,孙中山的做法致使许多洪门人士对他十分不满,此时双方还只能叫有争执。随后发生的事,则把双方矛盾激化,导致孙中山和黄三德翻脸:
第一件事是类似于李闯王进京,革命成功后,洪门许多人仗着是革命的“功臣”而得意忘形,横行霸道、欺男霸女、打家劫舍………
这种现象,在革命党人眼中,自然是无法容忍的,洪门中人良莠不齐,根本不听规劝,双方多次爆发冲突,大打出手,洪门人员不仅不收敛,还组织人员冲击革命军。
革命党人忍无可忍,开始对洪门中人下手,短时间内,一些洪门领袖被暗杀,堂口被取缔。以当时的成都为例,全城200多个袍哥堂口一周内被全部取缔;云南都督蔡锷也发布公告,取缔帮会堂口,对聚众作奸犯科者一律严惩。
第二件事,孙中山当初除了号召海外华人不求回报的募捐外,还发行了革命债券,承诺革命成功时兑换的价格翻倍。海外的洪门兄弟买了很多这种革命债券。
然而革命成功后就没有后来了,这些全成了空头支票……
满怀期待的洪门兄弟在南京等到食宿费用耗尽也等不到兑现,他们去找孙中山,孙中山说找胡汉民,胡汉民说找廖仲恺……反正就是踢来踢去,不处理。这点上,孙中山确实失信洪门了。
第三件事,在1920年代初,孙中山就考虑到洪门这股庞大的革命力量不能错过,应好好加以利用的,于是孙中山想方设法瓦解洪门,提出的海外致公堂,一律改为中华革命党,试图吸纳、归并洪门。这是要吃人不吐骨头,洪门总堂大佬黄三德一口回绝,两人渐行渐远。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被迫流亡海外,走投无路的情况他被迫拿起笔给黄三德写信,希望对方能摒弃前嫌,以国家为重,再当“萧何”,给国民党提供资金、粮饷。
吃过一次亏的黄三德还没回复,洪门就闹起来了,坚决反对,这是农户与蛇,搞得孙中山很尴尬。黄三德对于孙中山的求助事项一概拒绝:“你忘前日之恩,负前日之义,今穷困之时,又欲利用洪门,无怪洪门人士不理会也”,“你衰时则倚庇于洪门,盛时则鄙屑洪门,避之若浼。今盛而复衰,又欲与洪门亲密,先生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