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掏空你钱包的3个「消费陷阱」,想要存钱,一定要远离!

丰丰谈家居 2024-06-12 15:00:11

坐高铁买矿泉水

你不问就是15元一瓶。

如果你问了,2块钱一瓶的矿泉水也有。

下馆子点蒸蛋

你不问就是68元一份。

如果你问了,20元一份的蒸鸡蛋一直都有。

明明有便宜的,如果你不问,就不会有人告诉你。

这!就是[消费陷阱]。

然而,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消费陷阱],并不是个例,而是有很多很多... ....

比如:

需求陷阱

最近,正在复盘自己最近半年的消费。

当我列出一个「本可以节省的支出」的分类后,我惊恐的发现,我很难分清:

“哪些商品,是生活真正需求的”

“哪些需求,是那看了商品才产生的”

当你明白《消费主义元凶》讲的下面这段话,你就会背后一凉,原来我们很多的消费,都是被制造处理出来。

问:但当人民的需求满足后,如何刺激消费?

答:制造需求

①比如:细分需求

中华文明几千年,自古老一辈做饭,都是一口锅,就满足一家人的需求。

然而,现在。

炖锅、平底锅、不粘锅、珐琅锅、炒锅、电饭锅、陶瓷锅等各种锅,层出不穷。

老一辈生活,都是卫生纸。

而现在,抽纸、纸巾、湿巾、棉柔巾、餐巾纸、湿厕纸、手帕纸等。

老一辈洗衣服,就是肥皂。

而现在,洗衣液、洗衣凝珠、皂粉、婴儿洗衣液、妇女专用皂等。

甚至连维生素都被细分成,男、女、老、少、孕、婴、童专用。

更别提什么眼霜、颈霜、脚霜、手霜、控油的、抗老的、修护的、抗敏的、防蓝光等护肤品了。

尽管看上去,这些按照功能细分的商品,更符合人类的需求。

但是,当你发现钱包慢慢被掏空以后,才会明白,这些“看似有用,但却没必要买”的东西,只不过是被制造出来的“伪”需求。

②比如:便捷卫生需求

老一辈的生活,吃饭用碗筷、擦脸用毛巾、擦桌子用抹布。

而现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洗脸巾、一次性桌布、一次性厨房湿巾等用完即弃的商品,越来越多。

厂商会告诉你,你的生活需要这些东西,因为这些东西,更便捷、更卫生、更安全。

实际上,只不过是为了加速消耗,让你不断复购而制造出来的需求。

目的最简单不过:“掏空你的钱包”

③比如,品味需求

“买了咖啡机就代表生活精致”

“买了珠宝首饰包就代表高贵”

“收藏家居艺术品就到表高级”

“去奢侈餐厅就代表着高雅”

细品之下,这些所谓的“品位”都是和商品挂钩,就和“钻石更久远”的消费陷阱一样,只不过是一种被营造出来的品位需求罢了。

真正有品位的生活,是一种习惯,是一个人内在的呈现,而不是通过产品来展示的。

④比如:仪式感需求

“春天的第一杯奶茶”

“冬天的第一顿火锅”

“节日必备的战袍”

这些增加生活仪式感的场景,让大众形成了一种仪式感等于鲜花、礼物、大餐的误导之中。

其真实目的不过就是为了增加一个场景需求,以此来掏空你的钱包。

真正的仪式感,不在于什么鲜花礼物,而是一种态度。

一种愿意花心思陪她走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可以是一起做家务可以是饭后的散步可以是周末的露营等等... ...

这一切都要比“过节三件套”“奶茶”更有仪式感,更有幸福感。

⑤比如:焦虑需求

养孩子,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但是却被制造了很多育儿焦虑,导致你去买早教机、点读机、国学机、闪卡、网课等。

正值壮年,却被制造了很多健康焦虑,导致你去买各种保健品、养生仪、健身卡。

人到中年,被制造了很多容貌焦虑,导致你去买各种护肤品,美容仪、化妆品。

其实,生活中只要停止内耗、接纳自己、内向成长,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也不会被制造焦虑。

锚定陷阱

“锚定偏见”是家居行业中,是很多品牌惯用的伎俩。

举个例子。

某知名床垫,去专卖店里询价,最便宜的都要几千,贵的甚至十几万,而且从来不降价。

但是它会和其它品牌产品联合销售,制造消费陷阱。

比如:

“认购某派的10万全屋定制,就送价值10万的床垫”

“认购20万的全屋定制,就送价值20万元的床垫。”

受到之前床垫价值信息的影响,让人感觉“物超所值”,实则这个床垫的真正价值,并没有多少,只不过是一种营销手段。

这个床垫的价值就是商家给我们设定的“锚”,如果我们的花费比“锚”少,就会很愿意掏钱去购买。

合算陷阱

“618购物节,满300减50”

“第一份打8折,第二份半价”

这就造成了一种[买的住,收不住]的现象,明明买一个就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去享受这个优惠,而强行去凑单,购买自己并不是刚需的东西。

凑着凑着,从300到600,从600到900,从900到1200... ....

慢慢的被掏空了钱包。

说在最后:

经济下行,既然我们没有更多的渠道去开源,想存钱那么就只能节流。

而节流的源头就是拒绝消费陷阱,理性思考,避免被误导,不被心理陷阱所左右,做出最明智的消费决策。

0 阅读:6

丰丰谈家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