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证实,乌克兰使用美制“海马斯”火箭炮袭击了库尔斯克苏贾天然气计量站,该设施承担着俄罗斯对欧洲30%的天然气输送任务。此次攻击不仅导致俄能源系统损失超2.5亿美元,更标志着美、英、法三国深度介入俄乌冲突的战术升级。
俄军情报部门截获的通信记录显示,此次袭击由英国军情六处直接下达指令,法国“锡拉库斯”军事卫星提供实时坐标定位,英国特种部队技术人员完成目标参数输入。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虽提供武器装备,但在目标标定环节已悄然抽身,五角大楼内部文件显示,拜登政府自8月起停止向乌军共享俄境内战略设施坐标,以避免直接激化美俄矛盾。
这种分工调整凸显北约内部分化: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报告指出,英国已向乌克兰派遣212名电子战专家,法国则加密了3颗侦察卫星的乌克兰访问权限。莫斯科对此发出最后通,若英法继续协助攻击俄能源设施,其在乌军事人员将丧失《日内瓦公约》保护地位。
欧洲天然气价格在事件后飙升23%,德国巴斯夫集团被迫重启封存的煤电机组。俄罗斯联邦能源部数据显示,北约国家通过乌克兰转运俄天然气量骤降41%,波兰、立陶宛等国的液化天然气进口成本增加18亿美元。
分析认为,英法冒险升级冲突存在双重动机:英国试图转移国内对保守党能源政策失败的批评,法国则借机推进“欧洲战略自主”议程。马克龙政府近期批准向乌克兰交付12台卫星信号干扰器,并计划在罗马尼亚部署“阵风”战斗机中队,这些动作被视作对德国主导欧洲防务的制衡。
尽管美俄在达成《黑海粮食走廊协议》,但“不攻击能源设施”条款早已形同虚设。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数据显示,至今俄境内遭袭能源目标达47个,其中32个涉及油气管道或核电站外围设施。
俄军同期对乌能源系统实施27次报复性打击,造成敖德萨储油基地、利沃夫变电站等关键节点瘫痪。北约内部对于冲突升级存在分歧: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披露,五角大楼曾警告英国停止向乌提供钻地弹头技术。
而法国外交官则在联合国私下表示“能源战可能引发切尔诺贝利级别的核灾难”。随着冬季临近,这场围绕能源命脉的攻防战,正在将东欧变成随时可能引爆的地缘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