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副总统万斯未经邀请突访格陵兰岛时,华盛顿的北极野心彻底暴露在国际聚光灯下。这场裹挟着领土扩张意图的政治表演,不仅引发丹麦政府强烈抗议,更将中俄两国推入地缘战略的暴风眼。随着美军北极基地的雷达悄然转向东方,一场涉及资源、航道与军事布局的全球博弈已然拉开帷幕。
3月28日,万斯夫妇的专机降落在格陵兰岛图勒空军基地。这个部署着美国最北端弹道导弹预警系统的军事要塞,此刻成为白宫“新边疆战略”的展示台。万斯在视察中高调宣称:“美国必须确保对这片战略要地的绝对控制。”此言与特朗普日前“必须拥有格陵兰岛”的表态形成呼应,实质是将丹麦自治领土标注为潜在吞并目标。
美方给出的理由耐人寻味,指责丹麦对当地矿产开发和北极航道管理“缺乏能力”。格陵兰岛冰盖下埋藏着价值数万亿美元的稀土、铀矿资源,更控制着西北航道咽喉。五角大楼近期解密文件显示,北极圈美军基地扩建计划已纳入2025财年预算,其中图勒基地将新增两个战斗机中队。
面对美方赤裸裸的领土主张,哥本哈根反应激烈。丹麦外交大臣拉斯穆森公开斥责:“21世纪不应重演殖民时代的土地交易。”格陵兰自治政府更发起全民签名抵制,当地因纽特人领袖强调:“我们不是待售商品。”这种反弹折射出欧洲国家对美国单边主义的警惕,德国《明镜》周刊直言:“北极正在成为美国霸权的新试验场”。
北约内部文件显示,控制格陵兰岛可使美国监测范围覆盖俄北方舰队80%活动区域,同时切断中欧北极航道合作。这种地缘布局与特朗普政府推动的“北美安全区”计划紧密相关,通过兼并格陵兰岛和强化美加军事整合,构建横跨北美的战略纵深。
万斯在北极寒风中的指控颇具戏剧性:“中俄对格陵兰岛的军事活动日益频繁。”事实却显示,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全部投资集中于科考与航道开发,俄罗斯总统普京5月刚批准《2035北极发展战略》,明确排除军事扩张选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美军北极演习频次三年间激增300%。
中俄应对策略呈现鲜明特点: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中俄联合科考站新增冰上卫星通讯系统;在摩尔曼斯克,两国共建的液化天然气码头年吞吐量突破1800万吨。这些实质性合作正在改写北极规则,据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数据,当前北极开发项目中,中俄联合项目占比已达34%,远超美加合作的21%。
格陵兰岛民调显示,82%居民反对主权变更;欧盟宣布启动《北极可持续投资倡议》,明确排除带有地缘政治目的的项目。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法体系的反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约国特别会议已将“北极领土主张”列为优先议题。
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学者彼得罗夫指出:“当美国试图用19世纪方式解决21世纪问题时,注定激发全球性抵抗。”中国的应对则更具建设性,自然资源部最新发布的《北极合作白皮书》强调共商共建原则,首批开放的12个北极合作项目中,挪威、冰岛等北约国家参与度达75%。
这场围绕格陵兰岛的较量,本质是国际秩序转型的缩影。当华盛顿仍沉迷于军事威慑和领土吞并时,中俄主导的新型合作模式正在北极圈生根发芽。历史终将证明,真正的战略主动权,永远源自互利共赢而非强权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