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妧晨
海萍为了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她放任了妹妹当小三,用她得来的卖身钱,装点着自己的新房;那一刻,她那无止尽的欲望,才赤裸裸的打了她幸福的脸面!
直到宋思明出车祸死亡,直到妹妹被原配一刀刺入肚皮——海藻永远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而海萍,也终究从黄粱一梦中醒了过来。
那一刻,人性里无止尽的贪欲,才写就了《蜗居》这本书,最终悲剧的缘由。
当欲望越发膨胀,当生活越发艰难,当人性里的贪婪,裹挟着人前行的时候,我们是否需要停下来,好好地问问自己:
什么样的追求,才能带来幸福?而什么样的幸福,才是真正永恒的存在呢?
不幸福当海萍带着海藻看房子,几经波折之后,一脸丧气的回来了。
而她对苏淳说的那一席话里,我就知道了:
海萍永无止尽追求幸福——求富的行为,注定得不到幸福的真正原因:
“没有。就感觉一个字:穷。不到售楼现场,不知道自己穷。人家都开车去看房,就我跟海藻是坐公车。连售楼小姐都穿POLO,我还穿班尼路。在那里,钞票就跟废纸一样,人家填的单子,钱后面都一串零啊!害怕!”
(苏淳:)
“切!满大街都是POLO,超市老太太都穿DIOR,现在公车上,哪个不拎LV?有几个真的?这都刺激你?你要想穿,市场上30块一件。”
“可人家开的那车,总不是纸糊的吧?总之,来回看看,满世界就我们穷了。伤心啊,两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上无片瓦,不名一文,说起来还中流砥柱,中产阶级呢!”
在海萍的心里,她有一份矢志不渝、追求幸福的真理:
生活得比别人好,穿得比别人有档次,开的车子比别人昂贵,样样和别人比较之后,自己不会失去物质的优势。
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我要过得比别人富裕!
这一刻,海萍傍身的金钱,成了她唯一用来衡量幸福的标准。
所以,即使丈夫苏淳尽心工作、努力攒钱,海萍都嫌弃他的出身和工资;即使丈夫体贴她、关心她,她也觉得苏淳是个什么事情都不干,什么本事都没有的穷光蛋。
而自己搭上了他,纯属倒霉!
所以,这本书里就有了一幕经典名场面——海萍因为一块钱,和苏淳大吵一架。
这其中,当然有海萍的压力和养孩子的焦虑,但是,这其中怎么不会有——她不顾一切、追求优越感的比较心呢?
她会觉得:
出门穿迪奥的老太太,都比自己过得体面;随便一件polo在身的房产销售,都过得比自己快乐。
而她,也不认同苏淳对她的宽慰——也许这些名牌,都是假货呢?
海萍不在乎这些,因为她从心底里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生活亏待的受害者,自己没有选择用青春傍身有钱人,就是一种不幸而古板的操守。
所以,当她得知妹妹当了宋思明的情妇,她身为姐姐,理应劝诫,但她只用了一段话来粉饰太平,然后心安理得的,用起了海藻的卖身钱:
海萍轻叹一口气说:“是啊!我在你这年纪上有青春可以浪费的时候,没去浪费,所以现在才心有不甘。人很难说清楚哪种选择是正确的。也许我的观点正在慢慢老去。随你吧!”
那一刻,海萍心底所有的操守,都被她抛弃了。
而她抛弃了更多,甚至包括与妹妹之间的亲情。
所以,这份恐怖的“观点老去”,才写就了一个人,一旦被贪欲裹挟,将露出多么可怕而狰狞的面目!
而海萍所有的、根本的自私,甚至恶毒,不过是她那膨胀起来的贪欲的后果。
她以为她得到了幸福和快乐,可她不知道的是,她早就输得一败涂地了!
真正的幸福海萍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人:
“唯钱论”,注定得不到幸福和快乐,甚至,过度追求欲望,只会助长贪欲,最后成为金钱的奴隶。
而这样的悲剧后面,海萍依托的内核——不过是,用金钱和物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是,她的价值太浅薄了,浅薄到要和别人进行永无止境的比较,然后,使自己时时刻刻,处于人生的顶峰。
可是,这样的不败之地,才是一个人不幸的开始。
当她有一天,失去了这份心理上的、物质上的优势后,那一刻,她的信念终究会土崩瓦解,她会失去信念,变得迷茫,进而走向混沌。
那时候,她才是真的荒度了一生!
塞利格曼在开创积极心理学之前,过得并不快乐,他一直在研究精神疾病和病人的认知,对人生活以及疾病的影响。
这份压抑的情绪,让他有一天,对自己的女儿,无故发了好大一通脾气。
直到五岁的小女儿,用一句话点醒了他,他才决定,研究正常人积极的心理状态,最后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门科学。
对于塞利格曼来说,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向,寻找人类真正有意义的途径,就是他的价值所在。
所以,他的经历,也让我顿悟:
这个世界,唯有自己做出改变,希望才会到来。
而人生的意义,就是要放弃很多,自以为正确的观念,去寻找人生真正意义之所在。
所以,海萍不幸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是她错误的归因了达到幸福的条件,觉得只有拥有了物质、过得比别人有钱,才是幸福。
是她觉得幸福不是自己主动寻找的,而是别人带给自己的,所以她从来不改变心态,却希望幸福可以纷至沓来。
是她用自己的惰性和偷懒,企图钻生活的空子,依附妹妹的卖身钱,不劳而获的享受物质和欲望。
可见,她不幸的很大一部分,是她心境上固守着错误的认知,抱持着对人生价值最根本的误解——物质、比较和优越。
所以,她过得一点不幸福!
但是,正如从小就遭受了被比较、被嘲笑,从小自卑的阿德勒,他用“阿德勒心理学”,狠狠地回击了生活对他的嘲讽。
而他在《超越自卑》中提出来的观点,才真正解释了什么是极致的幸福,什么是深刻的人生价值: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帮助他人和相互合作。
而阿德勒也写出奉献,对于个人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认为他的生命意义是为人类做贡献,如果他的情感都指向这一目标,他自然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最大的贡献。他会为这一目标而努力。他会充实自己,以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并提高自己的能力。
所以,海萍用一个“老去的操守”,打脸了自己贪婪的欲望。
她用抛弃亲情,看着妹妹下地狱的方式,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快乐。
那一刻的她,活得自私得近乎残忍!
所以,她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注定体会不到真正的幸福感。
所以,我看《蜗居》,除了从心底里生出一念感慨,很多的是对深处其中的海萍,保持着一种深刻的无奈。
本来,生活就过得不如意了,过得充满艰辛了,却还要给自己附加更多悲剧的心态:去比较、去嫉妒、去内耗,去刁难自己的人生。
这样做既没有回报,也失去了快乐。
何必呢?
人生需要钝感力,而生活也需要一点甜味剂:自己给自己满足感和幸福感,人这一生,才不会变得难过。
毕竟,佛祖都说出了人生的真相——人这一辈子,本来就是来受苦的!
你受的苦越多,就越开悟,就越有福报和幸福!
而人生里的种种不幸,以及那份压垮生活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来都是因为:
我们贪图了一份目前得不到的利益,由此心生出了越来越多的不平和戾气,这些都是源于那一份不可得的贪欲!
而人生,唯有在苦难中开出生命的花来,才会有幸福、快乐和希望的降临,才会度过不那么艰难的一生。
一念知足,便是本来的智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