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国军为适应越来越大的战争规模,在各大战区相继设立了四个所谓“剿匪”总司令部,简称“剿总”。
一般出版物写到这个词都要加引号,为免大家看得麻烦,本文下引此称呼都不再加引号,请悉知。
四个剿总分别是东北剿总、华北剿总、徐州剿总、华中剿总。稍微岔个题,为什么徐州剿总不叫华东剿总?大概是徐州剿总一定程度算作是陆军的前进指挥部,相沿以成,地位高于其他同级别的剿总,故独以地名名之。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与我军几个大方面军一一对应的西北战略区,国军为什么没有设剿总呢?
一、西北未设剿总之谜
剿总是委员长行辕(或最高军事委员会行营)的压缩版,不管地方政务和党务,只管军事。但在军事方面的地位又比行辕、行营更加精干和统一,野战部队和各省地方部队均归其指挥。
一定程度上类似我军四大野战军和华北野战部队,但剿总与各省的联系,又不如我军野战军和大军区联系那么紧密。
国军迟至三大战役结束,一直未在西北设立剿总,西北军事力量统一度远远不如其他战区。
西北军政党大权从组织序列上讲,由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统一掌握,其历史沿革如下:
抗战期间为第八战区,抗战胜利后改为西北行营,1947年又改为行辕(换汤不换药),1948年改为西北军政长官公署。
西北军政长官张治中
但这个所谓的长官公署权力很弱,根本无法统一指挥甘、宁、青、新四省军队。至于陕西的胡宗南部队,不在西北长官公署指挥序列之内,一直独立。
为什么不改成剿总呢?其实国防部早有此想法。
1947年5月蟠龙镇战役国军失利后,陈诚、白崇禧都向蒋介石建议,设立陕甘宁剿总。
注意,这个剿总并未冠以西北,而只是陕甘宁。指挥的部队也有限,分别是青海马步芳麾下派驻到甘肃平凉一带的部队,宁夏马鸿逵部队和马鸿宾部队。
相比四大剿总,是个严重缩水的小剿总。
但即使这个缩水版剿总也没有正式运转起来。
流产原因就是国防部选了个出人意料的剿总司令长官,马鸿宾。
1947年8月,白崇禧、陈诚把西北三马接到南京当面商量,想让马步芳、马鸿逵共同帮助马鸿宾,完成围攻陕甘宁共军之大任。马步芳、马鸿逵相顾愕然,但碍于白崇禧、陈诚的地位不得不表示遵从。
马鸿宾却不敢径自履任,到各地磨蹭了许久,方才飞到兰州。但当时西北军政长官公署仍在,仍是名义上西北四省的最高领导机构,行政长官张治中虽久不在兰州,但他留在兰州的几位大员如郭寄峤等对诸马都不热情。
马鸿宾再三思量,又与邓宝珊商量,最终决定不履任剿总司令长官,向国防部表态说:“少云(马鸿逵字子云)是我兄弟,子香(马步芳字子香)是同乡,团结没有什么问题。我看总的形势不好,有兰州长官公署指挥就行了,我不打算成立总部。”
白崇禧、陈诚也无如之何。
为什么马鸿宾不愿借机上位呢?这还要从马家军的渊源尤其是诸马争斗说起。
二、从四马并峙到二马竞食
马家军并非一开始就是马步芳、马鸿逵两股势力,自清末马兴旺、马千龄等人开始发端,到民国时渐成四个支脉,分别是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马仲英等。
宗族谱如下:
马兴旺——马海晏(次子)—马麒—马步青、步芳等四子——步芳之子继援
——马海渊(七子)—马保—马仲英、仲杰、仲福
马千龄——马福禄(次子)—马鸿宾—马普仁、惇信、惇靖等七子
——马福祥(四子)—马鸿逵—马敦厚、敦静、敦仁
马步芳之父马麒在诸马之争中最先夺取青海一省之军政大权,马麒死后大权交给其弟马麟,马步芳成年后对叔父掌权心怀不满。马麟出国到中东时马步芳代理大权,逐步将马麟的亲信排挤掉。
马步芳为人阴狠狡诈,又善于利用外力。当时国民政府想向青海插手,驱赶根深蒂固的马麟,派白崇禧到青海进行分化。白崇禧与蒋介石也是同床异梦,想结青马以自固,于是选择尚未掌权的马步芳共同倒麟。
马步芳与其一拍即合,借助南京政府的大旗逼迫马麟下野,马步芳遂掌握青海大权。
马千龄的两个儿子马福禄、马福祥,与马麒马麟兄弟类似,也是先后掌握宁夏大权,不过与马麒兄弟的情况正好倒转过来。
马福禄死后马福祥颇为照顾侄子马鸿宾,有意把大权再还回哥哥一系,马鸿宾得以掌握一定军事实力,和福祥之子马鸿逵的待遇不相上下,这引起马鸿逵的嫉恨,后来二人一直存有芥蒂,终致在解放前夕分道扬镳。
马鸿宾
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是马仲英。马仲英和马步芳是同宗,马仲英爷爷马海渊,与马步芳爷爷马海晏是亲兄弟,马仲英和马步芳是第四服上的同宗兄弟。
冯玉祥西北军进入甘宁青诸省,引起诸马强烈反对,时任西宁护军使(实际上的青海省军阀)马麒心怀怨怒,但不敢公开反对,便放出风来企图诱使其他诸马起兵反对。没想到最先起事的是时年17岁的马仲英。
马麒怕引火上身,剥夺了马仲英兵权,不让他起兵,马仲英寻机逃脱,聚集人马,其部队起了颇具黑色幽默的名号“黑虎吸冯军”,部众扩大至万余人后,正式改名为“西北边防联盟军”。
当时诸马单股实力都敌不过冯玉祥,都不敢公开支持马仲英,马仲英无处安身,自此开启各地流窜,先在甘肃四处征杀,三围河州,打破凉州,窜扰陇南,又辗转杀到宁夏,一度攻进银川城内。后在冯玉祥西北军严厉追杀之下,在宁夏无法立足,又被撵到河西,转战至新疆。
新疆军阀盛世才率兵与马仲英大战数年,后在英国和苏联调停下,马仲英把其部队留在南疆,自己宣布下野,在莫斯科当了寓公。
马仲英乡土意识极强,终生不与冯系军阀和解,但在抗战上丝毫不含糊,只是没有与日军真正交过手。他走后不久,部队即瓦解掉,本人在莫斯科不知所终。
青、甘、宁、新四省马家军,起初是四马并峙的状态,马仲英势力稍弱,而且发展策略游移不定,四面树敌,逢人就战,主打一个猛字,结果刚而先折,西北诸马遂由四马并峙变为三马同槽。
解放战争时期,三马各自握有一定军事实力,其中马步芳略强,马鸿逵次之,马鸿宾最弱。
马步芳共有八十二军、一二九军、新编步兵军、新编骑兵军、骑兵第五军,约8.4万人。
马鸿逵共有一二八军、十一军、贺兰军、骑十师,近7万人。
马鸿宾只有一个八十一军,约1.2万人。
三马合计兵力16万多。
马步芳独霸青海,逐步向甘肃扩张势力,但由于马鸿逵的反制和中央军时不时掺沙子,甘肃是青、宁、中央系分治的局面。
马鸿逵在宁夏有压倒性优势,长年担任宁夏省主席,马鸿宾虽握有一定实力,但在马鸿逵不断限制之下,很难扩张势力。
于是三马同槽又渐渐形成青宁二马竞食的局面。
三、二马至死不和解
蒋介石对西北诸马的基本态度是能吃则吃,吃不掉就把水搅混,绝不让诸马日子过的舒服。早在1936年时,马步芳刚刚帮助中央军击败西路红军,蒋介石就惊讶于马家军的强悍实力,不欲见青马独大,想乘进围陕甘宁边区之际,派兵入青剿灭马步芳。后因时机不成熟,终未成行。
但对诸马的态度始终没有变,一直以异己军阀视之,其地位不比龙云、杨森等杂牌军阀高到哪里去,一有机会肯定要解决之,而决不允许马家军变成铁板一块。
青马、宁马两家并非没有意识到蒋介石的险恶居心,但二马始终对甘肃省归属争执不下,谁都想独吞之但谁也吞不下。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南京政府大乱,对西北军事渐渐失去有效控制。马鸿逵听闻中央要统一西北军政死扛第一野战军进攻,便以退为进,表示愿意拥护马步芳担任西北军政公署长官,希望自己能担任甘肃省主席。
马鸿逵与马步芳会面,主动提出请马步芳担任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也表示,他愿意推举马鸿逵出任甘肃省主席。
马鸿逵算盘打的精,他认为这么多年来西北军政公署都只是个虚名,青、甘、宁、新各管各的,而省主席却是实职,可借此扩充实力。
然而马步芳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自恃青马实力居诸马之首,早就想
此时国民政府由李宗仁、白崇禧掌控,李白即下令发表马步芳为西北军政长官,而马鸿逵的委任却迟迟不发。
马鸿逵在兰州左等右等,就是没有命令,于是再三去找马步芳问他怎么回事。起初马步芳还虚与委蛇,后来便不再接待,及至再问,马步芳已溜回西宁,把马鸿逵晾在兰州。
原来,马步芳与桂系早就穿了一条裤子,不仅把蒋介石留在兰州的班底人员都排挤开,还合伙骗了蒋介石更偏重的马鸿逵,让他只赚了场吆喝。
马鸿逵在宗族辈份上与马步芳的爷爷马海晏同辈,马步芳以往尊称他一声“老爸爸”,这次却玩阴的连基本的脸面都不要了。马鸿逵气得肠子都快断了,回到银川立即电令陇东兵团宁马部队立即撤回,不再与青马合力扑陕。从兰州走之前,马鸿逵狠狠地放话:不信扳不倒你。
之前青宁二马联兵进攻关中,企图夺回西安。部队由马步芳之子马继援率领正向咸阳进攻,宁马一退,马继援叫苦不迭,只能硬着头皮进攻,结果在咸阳城外被一野十八兵团六十一军181师(即皮旅)一顿爆打,青马损失惨重退回陇东。
之后一野大军西进,连连冲破青马在甘肃的防线,在固关再次歼灭青马一支主力部队后,大军进逼兰州。
马继援一边死守兰州,一边呼叫宁马支援。马鸿逵仍然记恨被马步芳骗了,迟迟不发援兵,坐视兰州被一野拿下。
我们站在后见之明的角度,客观评说西北军事形势,怎样才是最优解呢?马步芳和马鸿逵积怨已久,互相提防,谁当西北军政长官或是剿总司令都不好,唯有性格相对平和、与两家关系都不紧张的马鸿宾,能起到居中调停、同时协调两家的作用。
能不能像其他剿总一样政令一致、高度集中不好说,起码青宁两方不会坐视不理对方。即使咸阳战败,仍有可能在平凉一带以重兵阻挡一野进攻。虽说最终结果仍是不免于覆败,但至少不会像兰州城破后一夜崩溃,青海部队连打都没打就全部崩溃。
马鸿宾最后决定弃暗投明站到人民一边,一者确实力不能抗,二者也是彻底厌倦了国民党中央险恶的权术和诸马多年争斗。
马步芳和马鸿逵两个家族都选择了出逃,按理说兵消政解,都成了光棍寓公,过往的仇就该消了,谁知道二马在蒋介石有意拉偏架之下,仍然无休无止地互相谩骂和指责。
马步芳逃到中东后,利用其多年搜刮聚敛的金银财宝,在国外过着奢侈无度、荒淫绝伦的生活,蒋家小朝廷还任命他为驻沙特“大使”。
马鸿逵不愿在宝岛受蒋介石摆布,带着家财逃到美国,在洛杉砚市郊开了个牧场,对外放话说:“以养鸡养马聊资生活。”但他哪里受得了这个寂寞,听闻马步芳名利双收还有所谓的“大使”之职,内心那么无名业火又腾腾地烧起来。
1962年马鸿逵发表了一封《给马步芳的公开信》,指责马步芳说:“1949年7月陇东之败,你诬蔑我不合作导致失败,其实是马继援一枪未放而撤退。”
又指责马步芳,二马都被李宗仁下令撤职查办,十几年过去了,你马步芳不仅没有撤职查办,反而官升一等当了大使,我还是一介平民。
又借势吐槽说,我的儿子马敦厚、敦静在台北都是穷光蛋,穷至无米为炊,你儿子马继援却官禄重,是何道理。
马鸿逵这是一招两用,即指责马步芳,又公开向宝岛小朝廷发泄不满。
可笑二马这些隔空对骂,除了给马家军的墓碑上再抹一把黑,还能有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