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来到这个狂热的互联网时代,读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书籍不再仅是可触可感的纸上读物,更多的是手机、ipad、kindle中标准化的数字文字;很多的受读者追捧的不再是萨特、莎士比亚、巴尔扎克,而是言情、玄幻等网络小说大行其道;又在影视、短视频的火热中,低头族盛起,更难以阻挡轻阅读危机的时代来临,读书悄然进入寒冬。
其实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关于读书的意义,似乎很容易让大家上升到宏大的主题:它关乎生活的质量,关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此时的人们,早已不再喜欢讨论那些沉重的主题。再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提升,而精神世界又急剧萎靡,让更多的人开始倡导快乐、轻松的生活。
很多人有了切实的自身感受,不禁产生了疑问:既然短视频、轻阅读等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那为什么还需要读书呢?
是的,为什么呢?这个真不好简单回答。毕竟每个时代都不一样,每个时代人们的感受都不一样,每一个时代的个体追求也都不一样。
但我还是要说,读书能够赐予我们力量,好书能够帮助我们大家去完善自我,使我们超越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和环境。一位美国导演诺拉·艾芙隆曾经以生动的文字表过了类似的意思:“阅读是我的一切。阅读让我觉得自己有所成就、有所学识、它使我成为更好的人。阅读使我变得更聪明,阅读给了我今后的谈资,甚至阅该能治愈我的注意力缺失症。”关于阅该是否能有治愈注意力缺失症的功效?其实有研究者发现,在古希腊的医院、护理所,很多都被安置在剧院的旁边,可能还真不是偶然。
读书,是否能足以改变时代发展进程,但真可以重塑了个人的精神世界。它让人类变得更有思想,更为独立,能够在纷杂、万千的表象之下发掘真谛!当然,往往思想越深刻的人,在精神上也会更孤独。读书的本质可能就是一种孤独的行为,读者回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爱社会信条所约束。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误,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鲁迅先生早已言明:“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读书,可以专注于内心世界的自由。它是世界上最私密的事情之一,不会是人云亦云的,其他人是无法代替进行的,这也使读者获得了足够的自由。想读什么、什么时候去读、在哪儿读,都可凭自己的兴趣去自由选择。
读书,也可以带我们抵达不曾到达的远方,体验不曾体验的生活。正如埃柯所言,“不读书的人只过了一生。读书的人过着5000种生活。”读书,能够让你的人生感触较深、丰富多彩。
读书,是否上升到如法国作家福楼拜在《致尚特皮小姐》中说:“阅读是为了活着。”但却可从这简单的一语,体会人与阅读之间的那份微妙关系:因为读书,人类有了过去;因为读书,人类看见未来;因为读书,人类开始了解彼此。。。。。。
其实,我们不必纠结于读书“有用”,还是“无用”;我们不必在意读书是否有多么的“高大上”等等,一味去讨论这些,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反正,在闲暇之余,去多读些书总是会比不读要好。虽然读书,也无法去改变我们的世界,但至少它能让我们心中那颗疲惫、甚至逐步世俗的灵魂,获得难得的片刻自由与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