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来历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这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很多少女要在这一天进行“乞巧”活动。
众所周知,织女是天上最手巧的神仙,据说能织就五彩祥云。因此人们相信,在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只要虔心祭拜,织女定会将自己的一手巧活传于人间,使少女成为巧妇。所以,在“七夕节”,除了坐看鹊桥会的习俗外,少女中又流行起了“乞巧”的习俗。事实上,“乞巧”
只不过是表面现象,更多的少女是为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祈求找到一位终身的伴侣。
那么,少女们是如何“乞巧”的呢?民俗专家介绍说,七夕晚上,少女们手拿丝线,对着月光穿针,谁先穿过谁就能“得巧”。“穿针乞巧”始于汉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乞巧”方式。
此外,民间还有两种“乞巧”方式:一种是“喜蛛应巧”,即在七月初七晚,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他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着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另一种是“投针验巧”,即在七月初七早上,放一盆水在太阳下暴晒,等到水面凝结成一层薄膜后,把平常缝衣或绣花的针投入盆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水中呈现的针影如果像云彩或花朵,就是“得巧”,如果粗如槌或不成形,就表示丢针的女人是“拙妇”。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写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七夕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和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给人以时间感。古代又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与“吉”又是谐音,所以“七七”有双吉之意,很吉利。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的月。而七十七岁生日又被称为“喜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