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宝妈群里一位妈妈说,上周婆婆带4岁的女儿去游乐场玩,看到一个比较可疑的人。那人50来岁,戴着口罩和帽子,一个劲儿盯着正在玩耍的小朋友。
宝妈说:婆婆刚开始没注意,后面发现她一直盯着自家女儿,这才感觉有点不对劲,婆婆怕遇到抢孩子的,就匆匆忙忙带孩子回家了。
回来和家人说起这事儿,虽然不能确定那人到底要干嘛,但家人还是一阵后怕。
不得不说,这位婆婆的警惕性还真的挺高的。不管是不是误会,她的这份警觉都值得点个赞。
毕竟现实生活中认错了人,误抢孩子的事件时有发生。
碰到人贩子,别只喊“我不认识他”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讲解人贩子的新套路,看完后久久无法平静。
视频讲述了一位妈妈在车站带着孩子等车,碰到了一位和她同车的大妈。
聊了几句准备上车时,大妈贴心表示:你拿东西太多,我帮你拿吧。
这位宝妈抱着孩子确实没法拎太多的东西,便万分感谢地让大妈帮忙拿上了车。
有了前面的小插曲,上车后大妈自然而然地和这位妈妈攀谈了起来。从孩子几岁?叫什么名字?到要去哪?都聊了一遍。
本来妈妈以为旅途中遇到了好心人,谁知快要下车时,这位大妈突然高声大喊,“你想带走我孙子,没门!”
当时妈妈脑中一片空白,瞬间反应过来,这是碰到人贩子了。他又惊又慌地表示“我不认识你,你喊什么?”
但大妈却不依不饶地哭喊,“我儿子没做对不起你的事,是你非要离婚,现在还要带着我孙子走,你把我孙子还给我。”
妈妈死死抱着孩子,嘴里大喊,“我不认识她”,但周围的人却都误以为是儿媳和婆婆闹矛盾,并没人上前帮忙。
直到这位妈妈慌里慌张,拽住一位大叔的胳膊,哭着喊着表示:她是人贩子,我不认识她,请你帮我报警。
围观的人这才感觉到了不对劲,将孩子和妈妈围在了中间,与那位老妇人对峙。紧接着老妇人看时机不对,趁乱溜走了。
虽然不知视频中的事情发生在何地,但不得不说,如果是真的话,人贩子也太猖狂了。
成为妈妈后,一直不太敢看这样的视频,很容易代入。
但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害怕,就不会发生的。为了孩子的安全,有些知识还是需要了解的。
碰到危险,这么做!人们遇到危险时,第一反应是向周围的人求助。尤其围观的人越多时,我们潜意识会认为会有更多的人出来帮忙。
但你知道吗?事实其实恰恰相反,围观的人越多,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旁观者效应,也叫“多元无知”。
这个现象源自1964年3月美国纽约克尤公园,发生的一起震惊全球的谋杀案。
案发当晚凌晨三点,一位名叫吉诺维斯的年轻女性在返回公寓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杀害。
但令人震惊的是,整个谋杀过程耗时半个多小时,这期间,女孩反复尖叫,大声呼救,遇害者的38个邻居都听到了呼救声,其中还有许多人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长时间。
但没有一个人去援救她,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一件本不该发生的惨剧成为事实。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约翰·达利和比博·拉塔的注意,于是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
他们找了一批人,将人们分成两人组,三人组和6人组,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两人通话,三人通话,以及6个人小组通话。
但实际上参与人员听到的都是录音,录音里一位男生会抱怨生活与学习的压力,并说自己高压下会发生哮喘和癫痫。
说着男生便会开始呼吸急促并呼救,直至声音消失。
最后研究者统计出手帮助的概率,他们发现:
只有两个人对话时,有80%的人会出手帮忙;
有三个人对话时,这个概率降低到60%;
而有6人对话时,仅有31%的人会付诸行动。
这一实验很好地解释了,如果遇到危险,你是当事人身边唯一的人,参与救援的动力将大大增加。
而如果你只是围观者中的一个,你将会觉得此事与你关系不大,总会有人出手帮忙。
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如果遇到危险,例如人贩子抢孩子的事,不要只大声呼救,而是要抓住特定的一个人找他帮忙。
不管是谁,抓住他,并告诉对方“大哥/大姐,她是人贩子,帮我报警!”
这样就会打破多元无知,将100%的责任施加在了对方身上,就能迫使对方不得不帮忙。
防患于未然现在父母的安全意识已经越来越高,但人贩子的行骗手段也逐步在升级,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提高警惕,对于人贩子的一些套路也要了解。
比如:
●常见作案地点
人贩子往往选择人流量大、易于混淆视听的地点作案,如火车站、超市、学校、小区和公园门口等。
家长们在这些地方要特别留意孩子的行踪,确保孩子始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目标人群
独自带娃的老人和女性是人贩子最容易盯上的目标。
老人年老体弱,反应能力相对较慢,容易成为人贩子的猎物。而一些女性在带娃出门时,注意力可能会分散,这也给人贩子可乘之机。
因此,老人和女性在看护孩子时要格外小心,尽量避免单独带娃出行,特别是在人流量大的场所。
●作案手段
人贩子的作案手段多种多样,包括直接偷走、明目张胆地抢夺等。他们往往会利用家长的疏忽,迅速将孩子抱走。
一些家长带娃出门时,可能会因为与熟人聊天而放松警惕,导致孩子被人贩子趁机抱走。
此外,人贩子还可能通过诱骗、冒充熟人等手段将孩子骗走。
家长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让孩子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遇到陌生人搭讪时要特别小心。
最后想说:安全问题无小事,“安全教育”上不仅要家长注意,平时也要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
建议家长可以通过“绘本、纪录片或防拐主题教育”,对孩子进行相关方面的引导。
今日话题:你对孩子进行过相关方面的主题教育吗?是怎么完成的呢?
帮人只是能力范围内,而不是必须帮,这个很重要。付出阔以不计回报,但不是别人必须让你帮,你就一定要帮。
换在上世纪60、70年代,没有偷孩子的,没有贩卖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