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优米MaMa~
今天,想聊一个略显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话题——幼儿园中的“潜规则”。
同事胡胡家二宝刚上小班,最近这几天闹着不想去幼儿园,理由是老师总批评他,导致小朋友也不愿意跟他玩。
胡胡怀疑上学期因为孩子穿衣服问题,她和老师吵过一次架,这可能就是那次吵架的“后遗症”。
在我们大人的想象里,幼儿园应该是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勾心斗角、充满友爱和温馨的完美小世界。孩子们凑在一起做游戏、看书、听故事,没有课业压力,也不用担心考试成绩。每天的任务就是玩,这不就是成年人的“桃花源”吗?
但现在看来,这个看似纯真的小世界里,其实隐藏着许多成人世界中的微妙关系。
特别是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往往能影响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体验。
那么,哪些家长的行为可能会让老师感到头疼,甚至影响到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呢?今天一起来聊聊。
3种家长不招老师喜欢第一种:过度干涉型家长
现在的孩子每一个都是家长的掌中宝,家长恨不得对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尤其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不放心,会不断地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在学校的各种细节。但这种担忧其实会影响老师的正常教学,会让老师倍感压力。
和一位当幼儿园老师的朋友聊天,她吐槽“现在的老师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管孩子”。
管得严厉点,家长会觉得伤了孩子的自尊、自信,要求老师赔礼道歉;管得宽松点,家长又觉得老师不负责任。
她见过最奇葩的一位家长,竟然将录音笔缝在了孩子的衣领里,用来监视老师的一举一动,这让她感觉到非常不舒服。
朋友表示:虽然孩子没有错,但家长的行为还是会影响老师们对孩子的态度。即便老师内心想做到公平公正,但老师也是人,难免会被影响。
其实也能理解,心理学中有个“边界感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定的个人空间来维护自身的心理平衡。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空间被别人过度侵占时,人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老师也是一样,当她发觉教育空间不由自己决定时,自然也会影响到对孩子的态度。
一项针对幼儿园老师的调查显示,近70%的老师表示,最让他们感到困扰的家长行为就是“过度干涉”。他们表示:家长不信任的行为,会影响到老师的工作效率和情绪状态。
第二类:不配合型家长
由于孩子们年龄太小,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往往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和支持。比如有一些手工作业信息收集,都需要家长亲自下场。
然而大部分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我们潜意识会认为:送孩子去幼儿园就是为了有人陪、有人玩,最好能顺便再学点东西,学习相关的交给老师就好,又何必折腾家长呢?
于是便有不少家长就以各种理由推脱,不愿意配合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然而每个班级里都有几个积极的家长,对比之下,老师便很愿意和他们打交道,他们的孩子也必然会受到老师的优待。
同事张姐对此深有体会,她家老大上幼儿园时,正处于工作上升期,孩子上了三年幼儿园,所有作业都是孩子和奶奶一起完成,更别提给孩子开家长会了。那时在群里询问一些信息时,明显感觉到老师不冷不热的。
老二上幼儿园后,张姐工作进入平稳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了,便非常配合老师的工作。她说明显感觉到老师对老二更加上心。
其实懂点社会心理学的人都知道:人们会更倾向于与那些愿意合作支持自己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老师也是一样。
第三种:溺爱型家长
上周优米班上两个小男孩打闹,放学后两位家长都被留下来。其中一位奶奶听到自家孩子被推倒后,立马发飙,一边高声指责对方孩子没有教养,一边大声责骂老师不起作用!
老师有些尴尬地劝解双方,并一再表示:孩子没伤到,是在玩时不小心被推倒了,之所以把这件事情告诉家长,是担心孩子说不明白,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但那位奶奶完全不管不顾,非要找校长,甚至扬言要报警。
后来有位妈妈吐槽:这位奶奶特别“双标”,他们家孩子打别人没问题,但自己家孩子一点亏都不吃。
这位妈妈说,上次自己家孩子和他玩,没说两句话,那孩子就开始拳打脚踢,奶奶在旁看着全程没制止,还说“小孩子打打闹闹正常”,现在怎么不说正常了?
原来,这孩子属于老来得子,老太太儿子都40多了才生得这么一个宝贝蛋,全家人对他特别溺爱。
要知道,幼儿园是一个集体生活的环境,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社交能力,家长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一味的“护犊子”也会让老师很难推进正常的教学工作。
而且这些孩子进入小学后也更容易出现适应困难情绪问题和学习障碍。
发展心理学认为:适度的挫折和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经历,能帮助他们培养抗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溺爱型家长剥夺的正是孩子这方面的成长机会。
太过溺爱,看似是在保护孩子,其实不仅会招致老师的反感,还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身为家长,难免会担心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我们要怎么做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又不惹老师反感呢?
首先建立积极的沟通习惯
可以每个月或每两周和老师沟通一次,了解孩子在园中的学习生活情况。建议在沟通前,列好想要了解的具体问题和关注点。
同时也要尊重老师的工作时间,尽量不要在老师忙碌的时候打扰。
其次,深度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可以适当地查看幼儿园的公告或活动日程,也要积极参加一些幼儿园组织的特殊活动。比如,如果时间允许,家长会、学校亲子日等活动,最好亲自参与。
当然也建议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项目积极参与,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再次,尊重老师的教学理念
了解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避免在家中过度干涉或破坏幼儿园建立起来的规则。
比如孩子们在幼儿园,能够独立自主地穿脱衣服刷牙洗脸,但到家之后,大部分孩子就会将这类事情交给父母。
这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要像在幼儿园一样,尝试自己解决。
最后,积极反馈,建立家园共育桥梁。
除了在家中延续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比如阅读、游戏,我们还可以定期与老师分享孩子在家中的学习情况以及进步。
当然要提醒的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要咄咄逼人,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在别人身上。要给老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理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共同为孩子成长提供支持。
总之幼儿园是个小社会,难免会有冲突矛盾,但只要家长和老师做好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孩子一定会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当然,也难免也会碰到一些不讲理的老师,这时我们会建议家长可以适当强硬一点!
家长的态度,就是孩子面对外界的底气!
今日话题,幼儿园的这些“潜规则”你碰到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