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的一天,家住重庆市中心的水果摊主王素珍正在忙活生意,忽然看到不远处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正在左右徘徊。适逢动荡年月,在街上流荡的小孩太多了,当时王素珍也没太在意。直到天快黑的时候,小女孩径直走到她的水果摊前,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摊上的水果,像是饿极了的样子。王素珍这才打量起眼前的小女孩:她四五岁年纪,穿一身破破烂烂的红色衣服,正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王素珍急忙走过去,拉住小女孩问:“小姑娘,你是不是找不到家了,我送你回家吧,你家住哪里?”
“我家住在白公馆。”小女孩回答。
听了小女孩的回答,王素珍当时一愣:她听人说过,住在“公馆”里的都是有钱人,这小女孩穿的这么破烂,哪里像有钱人家的孩子呀?看到小女孩很饿的样子,眼见天又快黑了,王素珍就把小女孩带回了家。
王素珍不知道的是,重庆党组织也正在寻找这个小女孩。小女孩到底是谁?她为什么会流落街头?为什么她自称家住白公馆?在她的身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话还要从“蒲志高”叛变说起。
蒲志高是小说《红岩》中的一个虚构人物,现实中,他叫蒲华辅。蒲华辅原是一名共产党员、任川康特委书记。后来,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捕入狱,很快叛变并供出了江姐等我党八十多么地下工作者,这其中也包括他的妻子郭德贤。郭德贤被捕后,被特务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后来转移到白公馆,当时,她还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大女儿小波5岁,小儿子小可4岁。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郭德贤坚贞不屈,没吐露半字党的机密,她随时做好了为党、为革命牺牲的准备。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1月22日,解放军直逼重庆。
这时候,特务们开始慌了,一个个做好了逃跑准备。在逃跑之前,他们不忘做最后的疯狂。果然,他们开始对关押的地下党员下手了,白公馆的犯人一批又一批被带出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郭德贤也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她不惧怕死亡,可她最担心的还是自己的两个孩子,特务们心狠手辣,他们会放过两个孩子吗?她给女儿小波和儿子小可换好衣服,在一张纸条上写好孩子的信息,偷偷装进孩子的衣兜里。她在想,如果自己牺牲了,孩子被别人捡到,好知道孩子的妈妈是谁。
就在这时候,转机出现了就在这时候,转机出现了。狱友罗广斌说通看守杨钦典,偷偷打开牢门,郭德贤得以带着两个孩子和狱友们冲出牢门跑向后山。
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女儿小波跑丢了。
原来,小波和妈妈走散后,躲在了一道田坎里,她不敢发出声音。就这样困倦来袭,小波趴在田坎上睡着了。
天亮后,一队国民党官兵发现了她。在狱中受过共产党员教育的小波已经很懂事了,她奶声奶气地说道:“叔叔,可以带上我吗?”
这群国民党士兵以为她是百姓家的孩子,就把她带到重庆市中心扔下了,这才被水果摊主王素珍发现。
听小波说她的家在白公馆,王素珍就四处打听“白公馆”是在哪里,后来有人告诉她,“白公馆”就是臭名昭著的渣滓洞,那里关押着革命人士。王素珍心里一紧,听说白公馆里关押的人大多数都被特务杀害了,小波的父母还在吗?
这边,重庆党组织也在帮助寻找小波。罗广斌组织一批青年学生去歌乐山上寻找,另一批学生在到处张贴寻人启事。
终于,王素珍看到了寻找小波的寻人启事,这才知道她是白公馆幸存者郭德贤的女儿。
王素珍按照寻人启事上的地址把小波送到郭德贤的身边。这对经历了无数苦难的母女再一次团聚。
据后来统计,从渣滓洞和白公馆成功脱险者仅有35人。又有多少革命志士倒在了黎明前夜,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