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实践方面有诸多举措,以下为您详细介绍:
一、推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1、定向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为应对经济运行中的三重压力,央行创新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例如,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对象包括部分全国性金融机构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明确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减碳领域,对于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予以低成本资金支持,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信贷投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再如,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发放对象为21家全国性金融机构,明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科技创新企业,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促进科技强国建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加普惠小微贷款投放,鼓励持续增加普惠小微贷款,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稳定就业市场形势。
2、根据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动态调整: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和规模会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政策目标进行调整。比如,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加大了对普惠小微贷款的支持力度;随着经济逐步复苏,政策重点可能会有所转移,对不同领域的支持力度和方式也会相应变化,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1、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能存在一定时滞和效率损耗。为解决这一问题,央行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央行通过特定货币政策工具按季购买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发放的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一定比例(如40%),委托放贷银行管理,风险收益均由放贷银行自行承担,放贷银行自贷款购买之日起一年后按原金额归还央行。这种方式直接将资金输送到小微企业,避免了资金在金融体系内的空转,提高了货币政策传导的直接性和有效性,精准滴灌小微企业,帮助其渡过难关。
2、增强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
通过创新直达工具,央行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例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提供激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与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主协商贷款还本付息,减轻小微企业还款压力,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倒闭,稳定了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岗位。
三、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
1、总量工具与结构性工具相结合:
在不同的经济形势下,央行综合运用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时,可能会通过降准等总量工具释放大量流动性,同时配合结构性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和行业,实现既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标。例如,在疫情期间,央行既实施了全面降准,又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双管齐下,共同发力。
2、不同期限的工具搭配使用:
为满足经济主体不同期限的资金需求,央行运用不同期限的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工具如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用于调节短期资金供求,平抑市场短期波动;中期工具如中期借贷便利(MLF),为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中长期信贷投放;长期工具如抵押补充贷款(PSL),主要用于支持特定领域的长期投资,如棚户区改造、重大水利工程等建设。通过不同期限工具的合理搭配,央行可以构建更加完善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求。
四、建立健全政策工具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
对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激励。例如,在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中,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符合条件的普惠小微贷款,按照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提供激励资金,鼓励金融机构扩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规模。这种激励机制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愿意将资金投向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增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
2、约束金融机构合规使用资金:
同时,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确保金融机构合规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提供的资金。加强对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的监测和监督,要求金融机构定期报告资金使用情况,防止资金被挪用或违规使用。如果发现金融机构存在违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如收回资金、减少或取消其使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资格等,以保障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和政策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由本人收藏汇总、编辑整理。其相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市场投资建议和意见。据此操作,盈亏自负,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