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考古:薛广平:明清海防视角下的青岛海疆文化

居思远 2025-02-12 11:29:33

青岛这座城市从古至今都跟海军有说不清的关系,从前朝到现在的海防设施都留下了痕迹,有些甚至还保存完好,这些遗迹见证了青岛的沧桑变迁,也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海洋气质。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惊喜,青岛市域内那些古代海防设施的选址跟现在重要地标高度重合,这让人不由得感慨古人的智慧。浮山所城紧挨着现在的市政府,灵山卫城在西海岸新区的核心商务区,鳌山卫城就在蓝谷的中心位置。这些地方选址都很讲究,既要能看到海上的动静,又要便于调兵遣将。

当时选这些地方建海防设施真是用了心思,不光要考虑地形适不适合,还得想着怎么互相策应。即墨营跟灵山卫离得不远不近,刚好能互相照应,要是有敌情还能及时增援。

古代海防设施的建造工艺也挺讲究,光是城墙就用了很多技术,夯土、石料、砖块都得精挑细选。现在能保存下来的遗址,大多都是用料上乘、做工扎实的。

明朝那会儿建这些设施特别重视实用性,比如说瞭望台都建在视野开阔的高地上,炮台也都选在海岸线的制高点。看着简单,其实里面有不少门道。

清朝来了以后,在原有基础上又加了不少新东西,主要是增加了火炮的数量和威力。光是青岛近海就建了好几座炮台,从北到南一字排开,形成了一道防线。

有意思的是,这些海防设施后来都变成了重要的军事要地。比如古镇口那边,从清朝开始就是重要的海防据点,现在还是军港呢。

这些海防设施的选址真不是随便定的,都是经过反复勘察和权衡才最终确定的。选址要考虑地形、水文、气候等各种因素。

从历史发展来看,这些海防设施的位置选得都特别准,现在很多重要的城市功能区都跟它们重合。这说明古人在选址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明朝搞海防的时候就开始重视军民融合了,卫所里不光有当兵的,还有种地的、做生意的。军户跟民户住一块,久而久之就熟络起来了。

卫所里要建的设施可不少,除了城墙、兵营这些军事设施,还得有学堂、集市、庙宇这些民用设施。这样军户和民户都能用上。

有意思的是,这些卫所渐渐就变成了小城镇,周边的百姓也都往这儿凑,做买卖的、开店铺的越来越多。军事重地慢慢就变成了商业中心。

从各地迁来的军户都带着自己家乡的习俗,跟本地人住一块儿,文化就开始互相影响。现在青岛一些地方的方言里还能听出外地话的痕迹。

军民融合也带来了技术的进步,比如说造船技术,军用民用都能用上。海防船队要是遇到商船被海盗骚扰,也会出手相助。

到了清朝,这种军民融合的模式还在继续,而且范围更大了。水师的驻地周边都形成了繁华的市集,军民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

现在青岛还保留着不少当年军民融合的痕迹,像一些老街区就是从卫所发展起来的,街道布局都带着点军事味道。

这种军民融合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青岛的军民融合示范区就是最好的例子,说明这种模式确实管用。

明清时期的海防设施给青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原本荒凉的海边慢慢热闹起来。军户来了,商户也跟着来,渔民也多了起来。

最早的时候,这些卫所周边就是些荒地,后来军户开始垦荒种地,慢慢就有了村落。再后来商贩们也来了,就开始有了集市。

海防设施多了之后,海上跑船的也就安全了,沿海的渔业和海运就发展起来。一些小港口慢慢变成了集市,像金口、沧口这些地方就是这么来的。

有意思的是,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以后,反而影响了海防设施的功能。原本纯粹的军事设施,慢慢就带上了生活气息。

清朝时候这些地方发展得更快了,尤其是在设了水师营地之后。军营周边很快就形成了市集,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地方发展起来主要靠的是水路运输,海运把南北货物都带来了,市场也就热闹起来。渔民出海打渔,回来就在市场上卖鱼。

现在青岛这些区域的发展格局,跟当年那些海防设施的分布还真有点像。原来是卫所的地方,现在都是重要的城区。

这些地方的发展过程其实挺有意思,从军事设施到商业集市,再到现代化的城区,每个阶段都留下了痕迹。

0 阅读:5
居思远

居思远

居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