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阅读时要注意不同人称叙述的作用与人称交叉使用叙述的好处。)
关于叙事视角与叙述人称
4月29日的春考模拟第五题大阅读《灯火》有一个知识点,平时教学中不重视,可以说忽视了。题目是这样的:
26.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问: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视角;②偶尔插入第二人称,构成两种不同人称的互相交叉。
第二问:①不同人称的出现丰富了文章的叙事手段,有助于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②营造了一种亲切的气氛,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我们再看一下个别学生的答案:回答“第一人称并第二第三人称”的是这样说的:“使用第一人称和少部分使用第二、三人称。”从字面上可以说十分完美。回答第一并第二人称的是这样说的:“文中第一人称为全文视角,偶有第二人称,两种人称互相交替,采用不同人称丰富叙事手段,增加读者吸引力,营造亲切氛围。”简直不要太完美!
简析: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懂得人称、视角的含义,其次要懂得文章中使用了哪几种人称,再次要懂得人称在小说中的作用,又次要懂得怎么使用的人称,最后才是“怎么使用人称”的作用。说到叙述的人称自然而然的想到叙事的视角,即从哪个角度去说事或讲故事,这是小说阅读的立足点。叙述的人称有三个: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她、它)。就本次考试来讲,我任教的班级51人参考:其中只回答第一人称的12人;只第二人称的0人;只第三人称的4人;第一并第二人称的1人,而且回答的十分满意;第一并第二第三人称的1人;第二人称使用率4%不到。除此之外的回答不是空白就是与修辞混乱使用。第一人称使用率23%,全对率1%不到。学生回答中用到“视角”二字的3人,说明还是注意到这个知识点了。
下面看一下文章中提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的地方:
A(试题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下同)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B(第三自然段)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C(第九自然段) 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
从以上可以看出,A中的“它”“你”和B中的“它”都是代词,在文章中没有表叙述的任务,故排除叙述人称之外。C中的“你”明鲜具有表叙述的任务。但是如果A中把“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中的第一个“它”做主语是不是就具有表叙述的作用呢?况且全文都是围绕“灯与火”来写的,文中的它就是代指“灯与火”。值得商榷。
综上所述1.本题目的命制不十分合理,最起码主干应该是“文章在叙述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只出现“人称使用”肯定是歧义的。若直接用视角则不会有这种情况。(在我看来,回答“第一人称并第二第三人称”的应当是最正确的,因为他阅读的仔细,从字面上讲就是对的,这是阅读的第一步。出题要规范。)
2.一般的小说阅读中常考的考点是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角度,第二人称很少,且第二人称一般不作为叙事的人称。这也是本题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亮点。
这样看来,这题有点超纲哟。
下面就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作一介绍,供借鉴与学习,欢迎批评指正!
叙述视角又可称为叙述角度,它是小说叙述的立足点。叙述角度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叙述人的问题,即故事由谁来讲。它包含了如下问题:谁来讲?为什么是他来讲?他是谁(年龄、身份、性别、职业、经历、性格等)?和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是什么关系?他对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持何种态度?因为叙述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位等决定了叙述的腔调、口吻、语言,等等。比如,孩童视角和老人视角就是不同的,孩子涉世未深,老人沧桑世故,对于世界和人生,前者仰视,后者俯视。
1.“我”——第一人称一—有限视角叙事(也叫“凡人视角”“内视角”)
叙述者站在“我”(我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小说中的“我”有两种。
(1)非“主人公型”:可以是旁观者,也可以是参与者,还可以是旁观者兼参与者。
①旁观者:旁观者置身事件之外,可以用更冷静疏离的方式呈现故事,使故事更加客观、真实;可以观察、点评故事里的各种人物;可以坦白自己的不明白之处,让读者去思考。
②参与者:参与到事件中,与主人公有某种程度的关联(要考虑到“我”这个参与者的身份作用),可以与主人公直接对话,可以衬托主人公,可以对事件、人物产生影响等。
(2)“主人公”型: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也因此具有一种性格化的意义,且读者容易将自己代入“我”的境地中,拉近与“我”的距离。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好处是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便于展开心理描写。不足是只能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分析“我”的作用、效果时还要考虑叙述者的身份,是参与者、见证者还是亲历者。
2. “你”——第二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叙述者站在“你”(你们)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你”可以指代读者,读者作为听众聆听作者叙述;“你”也可以指代文中的人物,作品中的人物作为对象被作者叙述。优点是便于交流感情,给人以亲切感,便于强烈呼告;不足是有环境限制,有明确的倾诉对象。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是第二人称叙事。
3.“他”——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也叫“上帝视角”“零视角”)
叙述者站在“他”(他们、她、它)的立足点上进行叙述。“他”,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他”站在故事的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这种叙述人拥有全知全能的禀赋,不但通晓事件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且可以来往于故事的任何空间;可以进入任何人物的内心,洞悉一切不管人物自己已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的内心活动。同时,叙述者总是把自己插进读者和故事之间,把其对事件、人物、背景的感触、分析和议论自由地介人作品中。这样,作者完全是通过叙述者的叙述把故事传达给读者。优点是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客观描述;不足是叙述缺乏亲切感,使读者与小说产生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人称不全是无限视角,也有有限视角——叙述者只是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
特别提醒:“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的区别
(1)全知视角:①全知视角了解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②)洞察所有人物的心理及过去、现在和未来;③对所有人物随时随地进行情感判断和道德评价;④叙事者是局外人,控制读者情感,读者被动接受。
(2)有限视角:①有限视角,遮蔽作者意图,隐藏某些情节;②根据需要时而抒发感慨,发表见解;③叙事者是局内人,放纵读者情感,读者主动接受;④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4.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的注意点
(1)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第三人称主要是全知视角,也可能是有限视角。第二人称算不上叙述角度,虽然“你”是小说中的人物,但故事的叙述者却不是“你”,而是从“我”或“他”的角度看你,是从“我”或“他”的视角来讲故事。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2)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是交叉而变化的。
①人称变换:a.从“你”到“我”,增加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有时有自嘲的意味。
b.从“我”到“你”(他),跳出自我,增加客观性、亲切性、说服力。
c.人称交叉:使用第一人称的,往往穿插第三人称的转述,以进一步扩大表现的时空领域;使用第三人称的,则常常夹杂人物的独白、对话,从而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人称交叉叙述的方法,可以扬长补短,使叙述的对象得到全方位、立体化的表现。
②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多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
叙述视角的转换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含量。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运用了转换叙述视角的方法,用人物之间的相互观察来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贾母及贾府中的重要人物是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和心理感受来写的,而黛玉的外貌和风度则通过王熙风、贾宝玉和众人的眼睛来观察。这样,每个人物的肖像就都具备一定的客观特征,又熔铸着叙述主体的感情烙印,成为主客观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