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段位教养法则:养出牛娃的父母,从不“教”孩子做事

龙妈的天使宝贝 2021-01-28 09:38:14

这是现代家长教育的第2044篇文章

文丨王小骞? 编辑丨金雀儿

来源丨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ID:WXQCOLLEGE)

鲶鱼效应

是激发孩子主动性的“兴奋剂”

最近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你在教我做事?

成年人尚有如此心理,天天被“教”的孩子同样如此,而且,你越“教”,他越不学。

回想一下,我们为人父母“教”孩子做的那些事:

这点事儿都做不好,我教了你多少遍了?

你快去写作业,看谁家那谁谁。

你就不能主动去写作业,每次都要我催你才动?

又有多少父母看到那些“别人家的孩子”也曾感叹过:

“如果我的娃能和他们一样自觉该多好?”

“如果我的娃能像他们一样不用催该多好?”

“如果我的娃……”

事实上,没有哪个孩子是天生自觉,也没有哪个孩子生来便热爱学习。

优秀的孩子之所以能够自觉主动,离不开家长一路以来的培养和引导。

那些有“向上动力”的孩子,全因父母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火焰。

电影《风雨哈佛路》作为励志电影的典型,曾激励过无数人。

女主利兹,一个出生于美国贫民窟,住过收容所,睡过地铁站,在充斥着毒品、垃圾、性和犯罪的环境中长大,童年和青年时代几乎都在流浪的女孩。

也是一个,能凭借自己的毅力和坚持,用两年时间学完四年高中课程,在同时打三份工情况下将十门课成绩修到全校第一,最终突破自己的出身,考上哈佛大学的女孩。

这一切的奇迹,除了利兹自己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她的伯乐——戴维老师的教育。

他在利兹一无所有的时候将她破格录入学校,并且告诉她:

“你不是一个烂人,你可以考虑上大学这件事。”

彼时的利兹只想从过去那个烂臭的生活中跳出来。

她不敢奢求多好的未来,只是不想像父母那样,活在病毒或监狱中等待死亡。

于是戴维老师带去参观哈佛,看全美最高学府的样子。里面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充满希望,又遥不可及。

老师告诉她说:“利兹,他们也是普通人。”

利兹反驳他:“不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

戴维温柔地回答,“这是一种渴望,但不是不可能。”

这一趟旅行,几乎是利兹人生的转折点。

她第一次坚信自己也能够上哈佛,第一次对未来充满希望,第一次产生了要为梦想而拼命的热血。

因为看到了更好的世界,所以学会了向更高的方向运营自己。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鲶鱼效应”,它来自于一个古老的寓言。

相传沙丁鱼的肉质鲜美,但生性懒惰,常常聚在一起一动也不动。

如果渔民出海捕捉的都是沙丁鱼,那么还未等渔船到岸,绝大多数都会因为缺氧而闷死在鱼仓中。

但经验丰富的老渔民,就会在鱼仓中提前放入几条鲶鱼。

因为鲶鱼生性好动,且食肉凶残,碰到一群沙丁鱼便会满仓乱窜,如此一来,一仓死气沉沉的沙丁鱼就都被激活了,往往上了岸都还能保持活蹦乱跳。

我们很多人生性便如沙丁鱼一般,没有动力的时候浑浑噩噩,好逸恶劳。

孩子也是一样,往往脑子里规划着宏图大志,手里却抱着手机拖延懒惰。

只有在某些时候撞见了“鲶鱼”,才能激发自身的热血与活力。

如同美国学者Noel Tichy曾提出“心理舒适区”理论一样,人在最内层的舒适区时,最幸福,最舒适,但接触的世界很小。

想让孩子主动学习,突破自我,首先要让他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更优秀的人。

这样孩子才能越过心中的懒惰与恐慌,给自己以更高的要求,去达到更远大的目标。

所以,鲶鱼效应是激发孩子主动性的“兴奋剂”。

不过,方法用对,“兴奋剂”才能达到效果。

“鲶鱼”的本质是鼓励,而不是打击

“鲶鱼效应”最初被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是领导者激发员工活力的举措之一。

比如,要往公司中引入“富有朝气,思维敏捷”的年轻力量,给那些“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以压力,才能唤起“沙丁鱼”们的竞争求胜之心。

但应用到教育中,可不能生搬硬套。

很多家长都走了弯路:

以为只要给孩子找到一个竞争对象,找到一个努力目标,便是给了一条督促孩子成长的“鲶鱼”。

比如,“别人家的孩子”论调:

总给孩子灌输“弱肉强食”的道理,计较一分一名的得失,不仅让孩子和他人比,还要和自己较劲,让孩子所有的注意力都转移到各种“比较”上来。

这样的教育,不是在池中放入一条保持生态活性的“鲶鱼”,而是放了只能破坏整片生态的“鲨鱼”啊。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分享过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所在的班级实行“小红花”制度,作业、考试、纪律等各方面都用小红花奖励,还会在家长群定期评比、表扬、批评。

结果,这个孩子因为总是得小红花太少,不仅在班里抬不起头,回家还会遭受父母的打骂批评。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没有习惯变好,反而学会了打小报告,尤其是那些得小红花多的同学,明显是嫉妒这些同学,甚至会在班上偷盗别人的小红花。

很明显,孩子是被一步步逼到这里的。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但当他发现所有的学习、听话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得到小红花,他的内心道德秩序就已经被破坏了。

于是,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对一切都将表现地满不在乎……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与成年人的职场管理不一样。

它首先应该是愉快的,才会是吸引人的,最后才能激励人上进。

就像尹建莉在书中说的那样: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

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处理和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高段位的父母,

从不“教”孩子做事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

给孩子一条健康的“鲶鱼”,给他以良性竞争的快乐和热血,而不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可以从下面几种方法尝试。

1、不要教孩子做事,而要让孩子看你做了什么事

杨澜曾经说过:“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过一生,就是你的活法,就是你的格局。”

父母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而是孩子从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想要孩子改正习惯,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改正坏习惯。

相比较自己也似懂非懂地教育方法,与其将孩子逼上混乱和痛苦的边缘,不如先在自身做到改变。

当父母做好了自己,孩子也早已在耳濡目染中受益无穷。

2、带孩子一起发现自身的闪光点

无论是批评还是夸奖,在提到别的孩子时,很多家长都喜欢用攀比的语气:

“你比谁谁谁厉害”

“你不如班上的谁谁谁”……

这样的竞争关系,会让孩子以后遇到进步瓶颈时,第一时间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把责任推到别人的身上。

总和别人作比较,却忘记了自己才是自己的竞争对手。

泛泛而论,不如找到孩子身上细节的闪光点。

比起敷衍的夸赞,或是无根据的批评,孩子更需要的是被认真、细致地看见。

3、带孩子一起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优秀的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他们总是能够对优秀的同类保持欣赏的态度,所以能够彼此成就,抱团取暖。

而那些喜欢互相诋毁,互相拆台的人,注定固步自封,走不长远。

想让孩子能够和优秀的人一同进步,与其步步干涉,不如教会他识人的眼睛。

能看见别人的优秀,同有优秀格局和思维的人一起前行,是孩子自己优秀的最好证据。

最后,我想把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森在《刻意练习》中说的这段话送给大家:

“我们留给孩子最重要的礼物,是帮助他们发展出本来认为自己不可能具备的能力,从而挖掘出自身潜能,也知道要让自己的梦想成真,要用什么方法,付出怎样的努力。”

养育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不过如此。

*来源: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ID:WXQCOLLEGE),我们只研习如何给孩子输出优质的爱,育儿先育己,和我一起成为有幸福力的妈妈。

0 阅读:58
龙妈的天使宝贝

龙妈的天使宝贝

伴随成长,幼儿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