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叶剑英向华国锋推荐了两位可靠的干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

渔人说文史 2025-04-07 16:14:20

【前言】

1999年的时候,华国锋和张根生这位老伙计聚在一起唠家常,聊着聊着就说到了叶帅。华国锋对叶帅那是打心底里佩服,他说道:

我跟叶帅挺熟的,他是我们党内备受尊敬的老前辈,在军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对他特别放心。

华国锋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1976年,那会儿毛主席刚离世不久。那时候的情况挺特殊的,因为毛主席走了,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华国锋在这个时候说话,肯定有他特别的考虑。反正,就是1976年,主席去世后,他说了那么一句话。

【毛主席临终前要对叶帅说什么】

1976年9月,毛主席病情非常严重。那时候,中央政治局的委员们都聚在病房里,等着见老人家最后一面。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走到毛主席的病床前,轮流跟他告别,心里都明白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叶剑英走近了,他满含深情地看着跟了自己多年的这位领袖。以前那高大健壮的身材,现在瘦得让人心疼;曾经红光满面的脸庞,现在也显得特别憔悴。叶帅心里一阵难过,有好多好多话想说,可又不知道该从哪儿说起。

这时候,毛主席轻轻睁开眼睛,瞧见了站在他眼前的叶剑英。他的眼神一下子亮了起来,还动了动手臂,轻轻招呼了一下。但叶剑英心里太难过,眼泪糊住了视线,压根儿没注意到主席的这个小动作。

等叶剑英要离开病房的时候,毛主席使劲摆了摆手,意思是让他回来。旁边的一名护士看到这一幕,立刻追出去喊住了叶帅:“叶帅,主席在叫您呢!”

叶剑英赶紧回到病床旁边,弯下腰仔细听毛主席最后的交代。但毛主席眼睛睁着,嘴皮子轻轻动着,好像想说啥,就是出不了声。叶剑英紧紧抓着主席的手,心里头那个急啊,又难过得很。

过了好一会儿,叶帅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迈着沉重的步子,离开了病房。他心里琢磨着,主席的心脏还在跳,脑子还在转,为啥偏偏要叫我过去呢?是要说啥重要的事儿?还有啥要交代的?

叶帅心里头压了块大石头似的,感觉自己的责任又大了不少。

毛主席走后第二天,华国锋就找李先念聊了聊。聊完后,李先念又去跟叶剑英碰了头,俩人交换了下想法。没过多久,华国锋还亲自去找了叶帅,他们一合计,都觉得得用点特别的方法来解决眼前的难题。

1976年10月6号晚上,华国锋、叶剑英还有汪东兴,他们在中南海干了一件大事之后,首先琢磨着得赶紧开个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

会议该在哪儿办呢?叶帅提议就在他北京的家里,玉泉山9号楼。这个主意立马就得到了华国锋和汪东兴的点头同意。

关键时刻,大家急着开了个会,地点就选在了叶帅的家里,这也能看出叶帅那时候的影响力有多大。玉泉山这儿,是叶剑英在北京的三个家之一。自打“林彪事件”后,毛主席就让叶帅来管中央军委的事儿。叶帅心里明白,京城里事儿不少,所以毛主席就把这西郊的住处给了叶帅。

那天晚上,汪东兴给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们逐个打了电话,告诉他们晚上11点前必须到玉泉山9号楼开会。周启才,以前当过中共中央保密局局长,他回忆道:

大概晚上9点15分的时候,汪东兴直接用他的保密电话打到我办公室,跟我说:“关于那‘四个人’的问题,今晚已经搞定了,一切顺利。中央定下来,今晚10点要在玉泉山9号楼叶帅住的地方开个中央政治局的紧急会议。现在国锋同志和叶帅已经从怀仁堂出发,一块去玉泉山了。我呢,正忙着通知在北京的政治局成员去那儿开会。你赶紧跑去玉泉山9号楼,把会场安排好,把会议的各种准备工作都做到位。”

汪东兴问我:“都明白了吧?”我回答说:“明白了,我这就去处理。”汪东兴点了点头,“行,时间不多了,赶紧去吧!”

晚上十点,周启才跟汪东兴说,参加会议的人都到齐了。有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汪东兴、吴德、陈锡联、纪登奎、陈永贵、苏振华、倪志福和吴桂贤,一共11位。

过了一个钟头,叶剑英和华国锋肩并肩走进了大厅。紧接着,一场特别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开始了。这事儿之前,叶剑英跟华国锋商量好,连忙派了两个信得过的干部去办一件重要的事儿。

【一个进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个接管人民日报社】

“林彪那事儿”发生后,毛主席立刻把消息捂得严严实实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这时候,叶剑英心里琢磨着,要不就学学毛主席以前的做法。

叶剑英挑了两个他最信赖的将军,去负责两个大任务:一个是接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另一个是管理《人民日报》。

那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为信息传播得快,在没有电视普及的年代里,显得格外关键。再说到《人民日报》,它是中共中央的官方报纸,就像是舆论界的“老大”,它的地位那可是明摆着的。

在这种情况下,叶剑英给华国锋介绍了耿飚和迟浩田两位人选。

10月6号晚上大概8点多,耿飚家的红色专线电话突然响了。接起来一听,是华国锋在说话。他让耿飚赶紧上他的车,火速赶到中南海的怀仁堂去。

那天下午,华国锋把耿飚叫去聊了聊。他们聊了很多事情,最后,华国锋特意嘱咐耿飚说:

有啥事我会直接打你家电话找你。要是接到我秘书或其他人打来的,你可千万别信。只有等我亲自打给你,你听到我的声音了,再跟我说话。

一踏进怀仁堂,耿飚瞧见华国锋和叶帅正跟北京卫戍区的司令员吴忠他们聊着天。一见耿飚进门,华国锋赶紧叫住他,给他分配了任务。说是让他跟北京卫戍区的副司令员邱巍高一块,赶紧去中央广播事业局,得赶紧把那边的电台和电视台给稳住。这事儿可耽误不得!

华国锋问耿飚:“你身上要不要带把手枪?”耿飚回答说:“手枪就不用了,不过得要有你华国锋的批准文件。”

听完之后,华国锋立马拿起笔,给当时广播事业局的局长邓岗写了个简短指示:

为了更好地管理广播和电视的工作,中央有了新安排,派耿飚和巍邱高两位同志过去。大家得听他俩的指挥,有啥事儿直接找他们汇报就行。

华国锋,提及他的时候,时间定格在了10月6日这一天。

耿飚接到手令后,又额外提了个小条件,他说想带上守卫广播事业局的那个警备一师的副师长一起去。

走之前,叶帅嘱咐说:“得避免场面失控,也得保密别泄露出去。”

后来,耿飚、邱巍高还有王甫副师长三个人一块去了广播大楼。到了地方,耿飚领着10个警卫就直接往邓岗局长的办公室冲。一见面,耿飚就直接掏出了手令,让邓岗把领导班子的人全给叫来。等人都聚齐了,耿飚当场就把华国锋的手令给念了。

然后,耿飚安排了两个警卫员站在门口守着办公室。他跟大伙儿说:“我就跟大家一起在这儿办公了。接下来的三天三夜,谁都不能踏出这个屋子半步。吃饭喝水啥的,部队的兄弟会给我们送过来。”

就在这个时候,邱巍高和王甫一起商量出了四个办法。

首先得拿下电台的关键位置。

再者,得确保电台运行稳稳当当的,别出问题。

接下来,得确保所有入驻的人都能平平安安的。

最后,得好好教育一下警备部队的人。

从10月6号晚上开始,耿飚和邓岗办公室的同事们一块儿忙活了十多天。那时候,耿飚连鞋袜都不脱,困了就直接躺在地板上打个盹。

耿飚接到命令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时候,叶剑英和华国锋也让迟浩田将军火速去接手人民日报社的工作。

迟浩田那时候是北京军区的副政委。正好赶上唐山地震,他正在那儿指挥救灾呢。接到叶帅的电话,他立马把手头的事儿交代清楚,然后就坐上专机直奔北京了。

到了目的地,叶帅叮嘱道:“《人民日报》可是咱们国家头号大报,代表着中共中央的声音。你得把事情办得爽快利索点。”

这次活儿,叶帅拉了个工作小组,迟浩田当上了组长,副组长呢,是《北京日报》的大编孙轶青。

迟浩田带着他的小组一到人民日报社,就马上指示把原来的《人民日报》总编辑鲁瑛抓了起来。然后,他明确了个铁律:谁敢跟咱们对着干,谁就倒霉了。大家别乱嚼舌根,都给我老实待在岗位上。

那时候,《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李庄聊起往事说:“迟浩田在人民日报社那会儿,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迟’。他就像我们大家一样,会去食堂排队打饭。我觉得迟浩田带的那个工作组,是最后一个来到人民日报社的,但也是干得最出色的一个。”

迟浩田在人民日报社做了一年的第一总编辑,还多待了20天。他掌舵那会儿,《人民日报》的风气是一天比一天好。

说实话,耿飚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迟浩田去了人民日报社。不光如此,新华社和《红旗》杂志这两个“发声”的地方,也迅速换了领导。

1977年底,12月份的时候,曾涛接过了朱穆之的担子,当上了新华社的社长。而《红旗》杂志呢,第二任总编辑换成了王殊。说起来,之前的总编辑是陈伯达,但在1970年9月,他被撤了职。尽管这样,《红旗》杂志还是一直在出,只不过那段时间,总编辑的位置一直空着。

【叶剑英为何会向华国锋推荐耿飚、迟浩田?】

耿飚和叶剑英的深厚交情,其实是在抗战打完之后才建立起来的。那是在1946年1月份,叶剑英代表共产党去了北京,成了“军调处执行部”的中共代表。而那时候,耿飚呢,他是共产党那边的交通处处长,还兼任副参谋长。

耿飚和叶剑英一起工作,配合得天衣无缝,让国民党丢尽了脸。那时候,耿飚随代表团住在北京饭店,叶剑英呢,就住在翠明庄。有一天,耿飚跑到叶剑英那儿去聊天,没想到,一不留神,居然在地毯下头发现了国民党特务藏的窃听器。

叶剑英迅速邀请了国民党代表到翠明庄碰面,到了之后,耿飚二话不说,直接掀起地毯,露出了藏在底下的窃听器,这让国民党代表尴尬不已。

国共两边的和谈没能谈拢后,耿飚就当上了第19兵团的副司令员和参谋长,他是“杨罗耿兵团”里的三个主要领导之一,带着部队在华北、西北到处打仗。

说到的“杨罗耿兵团”,就是1947年7月在晋察冀那边新拉起来的一支野战军。这支队伍的头儿是司令员杨得志,管思想政治的是政治委员罗瑞卿,还有参谋长耿飚。

杨得志聊起他的老伙伴耿飚时,是这样说的:他讲道,对于耿飚这位老搭档,他心里有数。他说,

我跟耿飚老兄认识好多年了,咱俩老家都是湖南醴陵。记得长征走到哈达铺那会儿,红一团就变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一大队,我当上大队长,他则做了参谋长。打那以后,不管是在晋察冀野战军,还是华北野战军二兵团、十九兵团,咱俩都在一起,参加了平津战役,打下了太原,攻占了兰州,一路进军大西北到了宁夏。就连抗美援朝出国打仗前,咱俩都还在一个单位,我一直是司令员,他一直是参谋长。

杨得志说起这位老战友,夸他记性特别好,打起仗来头脑也特别清醒。他是个非常棒的参谋长,得到了好多老同志的好评。

耿飚可是个响当当的将军,但没想到,后来他接到命令“转行”去做了外交官。1969年5月份,耿飚就被派去当驻阿尔巴尼亚的大使了。到了1971年1月,他因为生病回了国休息,等病好了,在周总理的建议下,他又去做了中央对外联络部的部长。

1976年10月6号那天,叶剑英赶紧让耿飚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守着。为啥选耿飚呢?一来叶帅对他知根知底,二来耿飚这身份正合适。

从耿飚这儿开始,全国突然间兴起了一个挺新鲜的事儿——“大使转行当总编”。耿飚嘛,那时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门的头儿,而且他还是外交界的老将。他推荐的人,很快就占据了宣传要地,这事儿以前可从未有过。

王殊,他是《红旗》杂志的第二把手总编辑,以前还是咱们驻德国的大使。再看新华社的掌门人曾涛,他也厉害,在阿尔及利亚、南斯拉夫、法国都当过大使。聊起这事儿,王殊给出了两个实在的原因。头一个,耿飚大哥对外交圈里的干部知根知底;第二个,外交官们老是在国外待着。

说完耿飚,咱们聊聊迟浩田。迟浩田这家伙,1944年就加入了八路军,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他可都经历过。到了1960年,迟浩田从军事学院一毕业,就当上了师政委,后来更是一路高升,做到了北京军区的副政委。

为啥迟浩田会在那紧要关头,脑海里蹦出一个北京军区的副政委呢?说起来,迟浩田啊,他还曾有一段“文官”的经历呢!

“林彪事件”过后,迟浩田被调到了解放军报社,当上了副总编辑,主要负责政治方面的工作。他在报社呆了两年,解决了不少难缠的问题,最后还安然无恙地离开了。迟浩田确实有能耐,这一点被主持中央军委大局的叶帅给看中了。

迟浩田在完成了那次任务后,1977年10月28日,他接到命令,离开了人民日报社,转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

1976年10月6日晚上,中南海可真是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大事。不过呢,叶帅说了,这事儿得“保密俩月”。所以,第二天的时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好,《人民日报》也罢,全都没吭声。

叶帅挑选的两位大将,耿飚和迟浩田,那可都是既能文又能武的高手。他们没让叶帅失望,非常棒地完成了这次既特别又重大的任务!

0 阅读:111
渔人说文史

渔人说文史

文以载道,兼贻诸君为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