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向守志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叶帅说了,明天去二炮上班当司令员

渔人说文史 2025-03-31 18:15:44

【前言】

1975年的时候,向守志已经在家闲了好几年了。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了一个军委副总长的电话。副总长在电话里直截了当地说:“叶帅发话了,明天你就去二炮报道上班,这事儿已经定下来了,你就照着做吧!”没想到,这竟是向守志第二次当上了二炮的司令员。

【南征北战终成少将】

向守志,小时候叫向守芝,1917年11月,他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在四川宣汉一个穷苦的农民家里。他是家里的老六,上面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但那时候,天下大乱,战争不断,坏事总是一件接一件来。向守志才7岁的时候,大哥和爸爸就先后走了,三个哥哥也被抓去当兵,从此就没了消息。嫂子们也只好改嫁,家里就剩下向守志和妈妈两个人,他们只能互相依靠,艰难度日。

说到向守志为啥会走上革命路,得从他姐姐去世那会儿讲起。向守志12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妈妈突然收到消息,说姐姐生孩子了。向守志兴奋得不得了,立马就想着去看她。他揣着家里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钱,还带上平时都舍不得吃的鸡蛋和糯米,走了整整两天两夜的路,就为了见姐姐一面。

可他压根儿没想过,等来的会是个晴天霹雳:姐姐生孩子前吃了不少苦,生完后还落下病,家里没钱治,结果姐姐产后连四十天都没过,就含着泪走了。一个才12岁的孩子,没了爸,哥哥们也都不知去向,本来家就散了,现在唯一的姐姐也突然没了,他心里得多难受啊。

跟着一个到处贩卖药材的商人一起回家的路上,向守志边走边掉眼泪。商人见状,也知道了他的那些苦楚,就劝他说:“小伙子,别伤心啦,咱们穷人的苦日子眼看就要到头了。你知不知道王维舟组织的那个川东游击队啊?”向守志憨厚地回答:“知道一点点。”

然后,药材商人给向守志讲起了王维舟组建游击队的事儿。尽管向守志年纪还小,对王维舟组织游击队、搞革命的事儿半知半解,但他心里认定,王维舟肯定是个大善人,是个为穷人出头的大豪杰。向守志暗暗发誓:将来有一天,一定要找到王维舟,加入游击队。

1932年年底,徐向前带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走进了四川,他们要在那儿建个川陕革命根据地。那时候,大家都在传:“徐向前一到四川,那些军阀们都吓得不行。”向守志心里一直特别想当红军,可他年纪太小,就先加入了少年先锋队,还成了里头年龄最小的队员呢。

1934年那会儿,17岁的向守志终于达成了心愿,加入了红军。第二年,他就跟着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途,还参与了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战斗。在长征过程中,向守志负责连队的收容工作。三次翻越雪山、走过草地,他一人就帮忙救下了十几个战友。

抗战一打响,向守志就从连长一路干到了团长,带着队伍在敌后打了好几仗。1938年,神头岭那场伏击战,21岁的向守志那时还是机枪连连长,他亲自上阵,指挥6挺“马克沁”重机枪狂扫敌人。鬼子们被打得鬼哭狼嚎,满地都是他们的尸体。从那以后,神头岭就成了日本兵的“倒霉岭”。

在解放战争那会儿,向守志当上了2野九纵26旅的旅长,他带着部队,愣是全歼了敌军5个团,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战绩。新中国成立后,这事儿还被军事学院拿去,编进了教材里,成了教学的好例子。再后来,咱们军队在大陆上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最后一战,也是向守志带着队伍打胜的,真是厉害。

新中国成立后,向守志跟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上了战场,他的手下还有位大名鼎鼎的一级战斗英雄,那就是邱少云。到了1955年,37岁的向守志被评为了少将。没多久,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学院开门招生了,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的向守志作为头一批学员,很荣幸地进了学院深造。

三年的学习时光,向守志一辈子都记得清清楚楚,这段经历还让他身上多了几分文人将领的味道。多年后,聊起刚开始学习时的那些不容易,向守志感慨万千地说:

读书就像一场没有枪炮声响的战斗,教室就是那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前的人们上战场拼命,是为了换来我们今天的安宁日子!而今我们放下武器捧起书本,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我们就像是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来回穿梭,既尝过了里面的酸甜苦辣,也让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上了一个台阶。

【义无反顾成为二炮院长】

1960年,向守志从学校毕业了,心里头盘算着能赶紧回到心心念念的军队。可没想到,一回来就碰上个难题。武汉军区的司令员陈再道找上了他,问想不想回武汉军区当参谋长。这边刚商量完,那边炮兵政委邱创成,也是他在高院时的好友,又来找他,说希望他能去西安,帮忙建个专业的干部培训基地,专门为我军的战略导弹部队服务。这一下子,刚毕业的向守志可真是左右为难了。

懂行的人都知道,军区参谋长啊,那可是大军区的二把手,位置比军长还要高一层;而做院长呢,就是平级换个岗位。参谋长是向守志的老本行,军事上的事儿他门儿清,但院长这个职位呢,是搞尖端武器人才培养的新挑战。一边是前途一片光明,步步高升;另一边呢,完全是陌生的领域,一切得从头开始。可向守志,人家想都没想,直接选了那条新路走。

在向守志于军事学院深造那会儿,他上过钱学森教授关于导弹和火箭的课程。到了1957年,苏联那边搞了个大动静,成功发射了能飞8000公里远的洲际弹道导弹SS-5。紧接着,美国也不甘示弱,弄出了同样能飞8000公里的“鲨蛇”巡航导弹。这下可好,美苏俩大国都整出了自己的战略火箭导弹部队。说白了,导弹技术牛不牛,现在已经成了评判一个国家军力强不强的重要指标之一。

“不进步就得受人欺负!”为了让我们国家更强大,毛主席和党中央看清形势,立马决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核工业和火箭工业。得有自己的核反击能力,这样才能打破那些大国的独占,挡住外面的敌人,保卫世界的安宁。

导弹研发工作火速展开,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也紧跟着启动了。根据咱们军队的老规矩,“要带好兵,先得办好校”,所以,专门培养战略导弹人才的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就在西安成立了,这所学院可是头一份儿。而向守志呢,就成了这所新学院的第一任校长。

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也就是让中国国防能维护世界和平,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向守志拿出了打仗时的那股勇气和40岁依然旺盛的精力,他决定从零开始,毫不犹豫地迈上了探索导弹技术的道路。上任那天,他还干了件大事,把用了四十年的名字“向守芝”给改成了“向守志”,并且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为这个名字背后的理想奋斗。

在向守志的回忆中,学校刚建那会儿,真是难熬啊。那一年,感觉整个世界都跟中国过不去,又是天灾又是人祸,全撞一块儿了。

赫鲁晓夫这家伙真是不讲信用,他等不及156个项目搞完,就单方面把合同给撕了,还把那些帮咱们搞建设的苏联专家都撤走了,连同所有的工程图纸和资料一并带走。导弹工程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当然也没能幸免,说停就停,正在进行的研发和发射工作一下子就断了,咱们中国的导弹事业就这么一夜之间陷入了大麻烦。

就在这一年,国家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很多地方粮食收成不好。再加上苏联那边催着还债,让本来就不好过的经济形势更是难上加难。全国上下都受到了经济困难的影响,虽然军营里的情况稍微好点,粮食供应还算稳定,但在那些年轻人多的地方,还是能明显感觉到因为物资短缺带来的饥饿和病痛。

就在那一年,向守志踏上了西安东郊的土地,着手创办导弹学院,一切从零开始。他到学校时刚好赶上开学,可眼前的景象让他心里直犯嘀咕。学校里头,除了从炮兵学校转来的两千多名学生和几栋还算能用的教学楼,其他的基本上啥都没有。老师没到位,教材没编好,教学设备更是没影儿,特别是导弹专业的教学资料,简直是白纸一张。

咋办呢?干等着肯定不行,急也没用。向守志心里清楚,现在最关键的是得赶紧解决学院基础课的老师问题。要是没老师,向守志就自己动身,跑到全国各地去请。只要是和发射专业沾边的学校,他都挨家挨户地拜访过了。

向守志将军遇到“招不来”教员的问题时,他决定从学校里“挑”些好苗子,让那些表现突出的学生提前结束学业,去二炮学校当老师。经过一系列的奔波努力,他在第一年就从地方大学一口气选了230名出色的大学生加入部队。经过快速的培训,这些年轻教员很快挑起了大梁,成了教授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顶梁柱。

搞定教员问题后,向守志立刻着手进行下一项大任务——那就是编教材。他和学校的其他头头们,一边忙着让那些跟苏军顾问学过导弹专业的老师们整理他们的学习笔记,一边还忙着联系国内各大学的教授、专家们求助。

全校老师一起努力,经过两年的时间,他们编出了快一百种导弹专业和基础课教材,还搜集了四万多册相关资料。这样一来,教学内容丰富多了,教学工作也能顺利进行。

差不多在同一时候,向守志又发动了他的第三场“大战”——搞定教学设备的事儿。为了这事儿,他特地去找了那些在中央、省里、市里还有军队里当大官的老战友,请他们出手相助,给学校弄些必要的教学设备来。

而且啊,向守志亲力亲为,他带着全校师生一起投入到基建工作中。仅仅一年的时间,三十多间教室和一万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就建好了。就连大型导弹发射演练,咱们也有了专门的场地,再也不用为保密的事儿头疼了。

就这样,中国首个导弹专业学院正式开始教授导弹相关课程了,它分了四个系,还把原来的五年本科学习时间缩短了一年。这所学院的两千多名大学生,一毕业就直接加入了导弹部队,挑起了让中国导弹技术在上世纪走向世界前列的重担。而向守志,就是带领他们前进的最关键人物。

解放后,向守志带着队伍奔赴了抗美援朝前线。打完仗回来,他立马独自去北京进修。按规矩,少将级别的学员能带家属一起去,可这位了不起的夫人心疼丈夫,不想成为他的累赘,硬是要自己带着全家在湖北过日子。在那几十个学员里,就三个人没带家属,向守志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我的老伴儿,那个一直和我相濡以沫的妻子,得了治不好的病,我心里有多难过,不用说大家也能明白。1960年秋天那会儿,张玲做了个大手术,切了12个小时的直肠癌。虽然肿瘤是拿掉了,但医生看着向守志,叹了口气说,想吃啥就给她吃啥吧,像她这样的情况,可能撑不过五年。

手术一完事儿,张玲能下床走动了,立马就挑起了养活全家的担子。她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家里不稳当,外面的丈夫咋能在前线专心打仗呢。为了丈夫的工作,她简直把自己还是个病号这事儿给忘了,满心就想着让丈夫能安安心心去干活。

但是,困难和挑战总是接踵而至。那三年的自然灾害,让生活变得异常艰难,教员和学生们的身体都受到了影响,有的人甚至开始浮肿。就连当了院长的向守志,也一样填不饱肚子。一到晚上,他的腿就肿得不行,手一按就是一个坑,整天都没精打采,疲惫不堪。这该怎么办呢?

向守志下定了决心,要靠自己的力量干出一番事业。他深知,带兵的人,心里得有那股倔强劲儿,永远都不服输。于是,他把学校当成了训练场,把几千名学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士兵,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奔赴黄河滩,抄起铁锨就开始开垦荒地,种起了花生。转眼间夏天到了,那养育了无数儿女的母亲河,也没有亏待他们的汗水和期望,给他们送来了沉甸甸的果实。

这一年,向守志他们一行人,在黄河滩上辛苦劳作,收获了几十万斤的花生。这些营养满满的花生,可真是帮了大忙,不仅让全院的师生们解了燃眉之急,还慷慨地分给了西安的好些单位。就连远在首都北京的第一炮兵总部机关,也因为他们的这份心意而受益不浅。

张玲的生命力仿佛跟丈夫向守志的事业紧密相连。向守志的导弹工作慢慢步入正轨时,张玲身上也发生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她不仅打破了医生预言的五年生存期,还一口气活过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成了北京有名的抗癌英雄。到了2001年,已经八十高龄的向守志夫妇还一起去了三亚旅游,共同回味那些年一起打拼的日子。

【唯一一个两度担任二炮司令员的将军】

向守志在第二炮兵工程学院表现非常突出,很快就被中央军委给盯上了。1965年8月,毛主席直接点名,让向守志当上了军委炮兵副司令员,专门负责导弹部队的建设工作。到了1966年,中央军委打算成立二炮领导机关,毛主席又特意提到,让向守志和李天焕来负责这件事情。

1967年7月4号,中央军委发出了毛主席亲自批准的命令,让向守志当上了第二炮兵部队的司令员,李天焕则做了政委。这个“二炮”的名字还是周总理给起的呢,目的就是为了跟以前的炮兵区分开来。从那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里就多了一个新兵种,专门负责战略核反击任务。

这支高科技军队的成立,不论是从前、现在还是以后,在我国国际战略布局里都是超级重要的。身为二炮的首任司令,向守志本该跟它一块儿大放异彩,迈向新的征程。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毛主席下命令后的第43天,向守志连上任的凳子还没坐热呢,就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从二炮的位置上给拽了下来。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各种劳动改造,连带着家里人也都跟着遭了殃。

过了五年,等叶剑英元帅接手主持军委的工作后,军队的情况才一点点好起来,向守志也得以回到北京,慢慢找回了工作的状态。到了1974年11月的某一天,军委炮兵那里接到了叶帅办公室的电话,说是叶帅想在西山的家里见见已经复工的向守志。

挂断电话,向守志立马往西山赶,到了叶帅家,在客厅见到了叶剑英元帅。叶帅虽然上了年纪,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一看到向守志,他就笑着迎上来,边握手边说:“守志啊,我可等你老半天了!”

“叶副主席,您好!”向守志朝着叶帅挺直了身子,敬了个礼。经历了那么多,他眼眶一热,泪水忍不住就掉了下来。过了好一阵子,他才平复心情,开口问叶帅:“叶帅,有啥吩咐吗?”

“守志同志,来来来,坐下歇会儿,在我这儿就别太拘谨了。虽说我没直接管过你,但你的情况我可是门儿清。你历经过旅长、师长、军长的岗位,还掌过导弹学院的帅印,甚至战略导弹部队也领导过一段时间,这样的资历,在我们军队高层里可真不算多。”叶帅亲切地聊着。

“叶副主席啊,我好久都没插手导弹部队那些事儿了!”向守志像是心里有了点预感,连忙实话实说。

叶剑英心里清楚向守志的想法,他直接说道:“二炮那边问题挺严重,一个事儿拖拖拉拉开了好几个月的会都没搞定。军委琢磨了好久,打算还是让你回去主持大局,继续当司令员。今天找你来,一来是想跟你说说我们的打算,二来也想听听你咋想的。”

向守志一听要让自己再回二炮当司令员,当时就懵了,心里一点底都没有。他连忙摆手说:“叶帅,我现在对新东西、新技术都一窍不通,这重任我怕是挑不起来,怕给军委首长丢脸。不过我身子骨还行,要不就让我做个副手,帮一把手分担点工作吧。”

“叶帅笑容满面地说,我们琢磨来琢磨去,觉得你还是最适合当二炮的军事头头。这样吧,你先别急着答应或者不答应,回家好好琢磨琢磨,咋样?”

向守志琢磨这事儿,竟然想了整整4个月,心里那叫一个纠结。最后,还是叶帅拍板,给他下了死命令。1975年3月25号,军委副总长胡炜直接给向守志打了个电话,说:“叶帅发话了,明天你就去二炮上任吧。这事儿军委已经定下来了,你就照着办吧!”

第二天一早,向守志就赶到了他本该8年前就来上任的地方,成了二炮历史上头一个连任两届的司令员。一到任,他就牢记叶帅的交代,动手整顿二炮的思想作风。这一整,从上到下都变了样,组织纪律性也强多了。

之后,叶帅去南京军区检查工作那会儿,也顺便问了下向守志,想不想回二炮去。向守志直接回答说:“要是得听命令,那我就去;但要是我自己选,我还是想留在南京,帮聂凤智司令员把工作做得更好些。”

【结语】

虽说向守志将军已经离开了二炮,但他对那里的感情却一点没减。有次采访,将军很动情地说:

我离开二炮已经好多年了,但跟好多老战友一样,心里头一直惦记着那些和二炮一起摸爬滚打的兄弟们,感情深得很,友谊也铁得很。希望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带领下,能继续往上冲,攀登新的高峰,再创新的辉煌!

0 阅读:0
渔人说文史

渔人说文史

文以载道,兼贻诸君为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