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9年,渤海湾发生一起重大海上事故,渤海二号钻井平台遭强风浪翻沉,事故导致74名工作人员中仅2人幸存。
事故三年后,沉船被打捞,揭示平台设计缺陷及当时错误决策。本应安全运营的油田钻井平台,何以导致众多无辜生命丧生?
【沉船的发生与初步反应】
1979年11月25日凌晨,渤海湾漆黑一片。渤海二号石油勘探平台正转移,作为勘探“尖兵”未停工。领导层为省时,不顾恶劣天气警告。
当时,天气预报指出渤海湾晚上风力将达6至7级。根据行业规定,此风力下所有船只须停航。
面对紧迫的作业进度,相关领导未果断停航,而是将决定权赋予现场工作人员。
平台负责人深知风暴将至,渤海二号将面临严峻考验,但无法违抗上级命令,遂率队冒险,仍按计划启航。
技术角度看,渤海二号航行前操作违规。平台沉垫舱压载水未按规定排空部分,导致总重量过大,增加了风浪中的航行风险。
按规定,需排空8个沉垫舱中的4个,以确保平台安全。
作业时间紧迫,勘探局领导拒绝执行该操作,认为推迟至岸上完成将耗时,阻碍整体进度。
此决定表明,渤海二号平台超重,导致吃水加深,进而稳定性减弱。
平台委托的“滨海282号”拖船,其8000马力的拖轮力量,显然不足以支撑拖运如此巨大的重量。
勘探局规定应配三艘拖船,实际仅派一艘。导致平台拖运速度远低于预期,拖船在船头显得摇摇欲坠,影响了整体作业效率。
渤海二号设计存致命缺陷,除操作失误外,其通风管道位置低,且水密隔离措施不足。
风浪侵入后,水迅速涌入甲板下泵房,致平台失衡。此类问题在平台启用时未获有效解决。
更令人痛心的是,渤海二号并非新造,实为自日本引进的二手平台。
日本方面在原有使用期内曾发生事故,却未充分调查检验。平台设计不合理,是后续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
【暴风雨中的灾难】
当晚,渤海湾风力增强,气象预报的6至7级风浪远超预期,显得异常凶猛。
平台上众人皆知,恶劣天气蕴含重大风险,却无人能改变航行决策。
风力升至8级,渤海二号几近被海浪吞噬。平台上,钻杆、打桩锤等重物随风浪翻滚,部分重物更已消失在广阔海面。
平台倾斜失衡,内部设备与人员陷入混乱状态。
平台负责人率队竭力维持平台稳定,无奈风浪汹涌,所有尝试均显徒劳无功。
"渤海二号"平台警铃大作,紧急疏散指令迅速传达到平台各处。
平台濒临崩塌之际,情况进一步恶化。凌晨1点半,平台电气设备突发火灾。
风浪过大,海水渗入电缆孔引发短路,致平台机舱泥浆泵配电盘起火,火势随即迅速扩散。
平台负责人率众奋力灭火,尽管火势被控制,但平台已无法恢复至正常状态。
电力供应受损致平台排水不畅,海水侵入舱室增加重量,导致平台稳定性下降,倾斜角度持续加大。
更严重问题随之而来。凌晨2时许,海浪猛烈再袭甲板,致第三个通风筒被掀翻,留下一个直径80厘米的大洞。
海水迅猛灌入泵房,平台失重加剧。工作人员虽竭力用能找到的一切物品封堵漏洞,却仍无法遏制海水持续涌入。
海水持续涌入,导致平台重心失衡。紧接着,风浪愈发猛烈。
平台三号桩腿严重倾斜,失去支撑。负责人深知平台随时可能翻覆,船上所有人员的生命安全已处于极度危险之中。
生死关头,决定采取最坏预案:全体工作人员穿上救生衣,以备应对即将来临的灾难。
他即刻电令拖船转向,使平台正面迎击风浪。风浪加剧,平台失控,终在猛烈巨浪下倾覆,沉入海底。
【翻船后的生死时刻】
平台沉没时,“渤海二号”似被大海吞噬。风暴狂卷,海面巨浪翻腾,整个海域陷入混乱状态。
尽管平台船员竭力抓住所有可固定之物,但在汹涌的风浪面前,他们的努力仍显得微不足道。
平台沉海时,工作人员与幸存者事后忆述,似闻众多沉重的叹息与绝望呼喊。
据现场报告,翻船事故发生后,船员们面临无法脱身的困境。
平台人员多未穿或未及时穿救生衣,翻覆后难以抢占安全区。事故突发,无人有充裕反应时间。
搜救数小时后,海面上仅发现两名幸存者。其余72名船员未能生还,与“渤海二号”一同沉没于冰冷海水。
营救工作即刻启动,但暴风雨后海面能见度极低,给搜救队伍带来了巨大挑战。
救援船只于茫茫大海中艰难穿梭,海浪不断推搡致其左右摇摆。
救援队虽至现场,却未能挽救更多生命。两名获救船员回忆时,难以言表心中深切悲痛。
渤海湾彼时犹如吞噬生命的深渊,救援队虽全力施救,却未能扭转绝望局势,结局依旧无望。
"渤海二号"沉海后几无痕迹,仅海面残留少许残骸与漂浮物,平台主体及大部分人员已深埋海底,不复存在。
【事故调查与深刻反思】
事故发生后,中国石油行业遭受重创。国家迅速行动,组织打捞并启动事故调查。
"渤海二号"因沉没水深导致打捞极其困难,历经三年努力,沉船最终得以成功打捞出水。
打捞时,专家详细勘察平台,逐步揭示其背后的真相。
这艘钻井平台源自日本,曾在日本海域发生事故且未公开,结果在中国海域再次引发严重事故。
长时间调查与分析后,发现渤海二号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为事故根本原因。
平台存在的最致命问题是甲板通风管道设计不当,排风口位置偏低,致水易入且快速积聚于泵房,引发平台失衡。
平台底部舱室间水密隔离不足,海水渗入后,难以阻止平台整体倾覆。
渤海二号的钻井平台设计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显著滞后。
平台缺陷外,领导层判断失误也是重要原因。专家指出,当时未充分重视强烈风浪预警。
暴风雨前夕,气象部门已发警报,石油勘探局未采取必要措施,且平台拖运与设计问题未获彻底检查。
当时负责石油行业的领导,对海洋作业的理解仍局限于陆地操作的观念,未能充分适应海洋环境的特殊性。
他们未充分评估风浪风险,且未考虑恶劣天气下海上平台的特殊操作需求。
“渤海二号”事故是人为悲剧,也是中国石油行业史上的深刻教训,揭示了行业在安全管理上的重大缺失。
全国重视海洋工程技术培训及安全规范。事故频发促使海洋作业加快技术革新,完善相关制度。
石油行业部门严格修订了海上钻井平台设计与操作规范,规定在风暴天气下,所有钻井平台必须停止作业。
强化了海洋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了团队整体的紧急事件应对及处理能力。
“渤海二号”事故调查与反思虽促进行业深刻变革,然而,逝者已矣,无法复生。
渤海二号事故中,幸存者与遇难者家属为纪念逝去生命,多次组织悼念活动。
提及渤海二号,众人铭记海上奋斗的生命,他们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未冕英雄,默默贡献,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