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产业内迁,会使成都超越深圳、广州,成为中国第三?

晓山看旅游攻略 2025-03-24 05:10:39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土地、人力成本攀升,以及“双循环”战略的推进,中国核心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转移。作为西部经济龙头的成都,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政策红利和产业基础,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核心产业持续内迁,成都或将在未来十年超越深圳、广州,成为中国第三大经济中心。

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面临土地稀缺、人力成本高企、环保压力加剧等问题。例如,深圳工业用地价格已突破每平方米万元,而成都工业用地价格仅为深圳的1/5左右。“一带一路”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政策,为西部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红利。成都作为西南交通枢纽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载体。

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居中西部首位。华为、京东方、富士康、英特尔等企业在此布局,形成“芯-屏-端-软-智-网”全产业链。2023年,成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1800亿元,占全省80%以上。同时,成都的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制造产业也在快速发展,如中电科、中国商飞的落户。

成都拥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20余所“双一流”高校,每年培养理工科毕业生超20万人。成都高新区的“菁蓉汇”、天府新区的“独角兽岛”等创新载体,吸引了大量科技企业设立研发中心。2023年,成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1万家,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2023年旅客吞吐量达5000万人次;中欧班列开行量占全国30%,陆海新通道辐射东南亚;蓉昆高铁、成达万高铁等项目加速推进,形成“148小时交通圈”(1小时成德眉资、4小时成渝双城、8小时通达全国)。

成都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叠加,2023年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居中西部前列。成都的“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成效显著,对东盟、中东欧等市场出口增速超过20%。

深圳拥有华为、腾讯、大疆等全球科技巨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19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其“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链条,以及“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基因”。2023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远超成都的25%。

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连续5年全球前五,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二。作为千年商都,广州的商贸网络辐射全国,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1万亿元,居全国第三。同时,广州的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仍保持全国领先,广汽、广药等企业竞争力强劲。

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虽规模庞大,但核心环节仍依赖外部。例如,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的关键技术仍需从深圳、上海等地输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都的航空发动机、卫星制造等处于追赶阶段,尚未形成全球竞争力。

成都的外籍人口占比不足0.5%,远低于深圳的5%和广州的2%。尽管成都生活成本较低,但高端人才仍面临国际化医疗、教育等配套不足的问题。此外,成都的外企总部数量仅为深圳的1/10,全球产业链话语权有限。

成都需在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突破。例如,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的“芯火”创新基地,推动芯片设计国产化;依托中科院成都分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机构,抢占核技术、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以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机器人等产业为突破口,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例如,成都已引入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动力电池企业,2025年目标产值突破2000亿元。

深化与东盟、中东欧的经贸合作,建设中欧班列(成渝)集结中心,打造“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体系。例如,成都与波兰罗兹合作建设的“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平台,2023年跨境贸易额增长30%。成都与重庆在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差异化分工。例如,成都聚焦高端研发,重庆侧重制造配套,共同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突破7.7万亿元,相当于西部地区总量的30%。

0 阅读:10
晓山看旅游攻略

晓山看旅游攻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