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飞机诞生并且运用到战场以来,轰炸与对地攻击,就是空中歼击之外的另外一大需求。到了二战结束阶段,很多集中上千架轰炸机对城市与军工生产基地一类重点目标的战略轰炸已经具备毁灭性意义。一次千机轰炸往往投弹数千到上万吨,大量燃烧弹甚至可以炸出范围巨大的人造火焰风暴;直接造成城市的毁灭与一二十万人的伤亡,这种集中轰炸即使投掷的全部是常规炸弹与燃烧弹,但是破坏性已经不亚于最初的核弹。而到了现代,甚至出现了单纯依靠空中轰炸就能打赢的战争,而且这种战争是单方面零伤亡的;典型的就是1999年的事情。可见用飞行器进行居高临下的轰炸与对地对海突击,不但力度大效率高而且作战伤亡比堪称最为理想化。不过因为与其他军事强国对比,某大国,
基本错过了前2次工业革命;至于现代空军成型已经是二战结束以后的事情了。即使刚刚诞生,大多数飞行员的飞行经验还不到50个小时的情况下,就紧急参战。虽然成绩不小,但大多数都是对空歼击作战。而战场遮断等对地攻击、以及大规模轰炸的战例则非常稀少。仅仅一个轰炸大和岛,还因为轰炸机群与护航机群的衔接不到位而造成了非常不必要的战损;因此以后特别强调空中行动的米秒不差。此后虽然空中实力又有新的发展;不过大部分作战仍然是以空中歼击为主;虽然也一直有数百架的中大型轰炸机装备,但是对外进行轰炸作战的战例几乎没有。每年的黄河或者其他北方河流的炸冰凌,就成了为数不多的轰炸机与配套炸弹的实弹实兵作业!也正因为如此,导致长期以来,
为轰炸航空兵配套的炸弹类武器的发展远远比不上空战武器的进步速度。比如谈起PL15,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种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双模双脉冲超远程空空导弹。但是如果问起自家还有那些“超级炸弹”?大多数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超级大国空军专门研发的炸弹之母之类。至于自有型号既然从来没有对外公开过,自然也是一个相当模糊的存在。而最新的一场大规模战争,让军事规划者们普遍认识到:西方过去那些曾经风靡全球的500到2000磅的激光制导炸弹的威力还是偏弱了。比如对马里W波尔钢铁厂这类具备防核弹的潜在军事设施,普通的1吨级也就是2000磅级别的激光制导炸弹投下去只能算是挠痒痒。最终还是用战略轰炸机投掷了多枚9吨级超重炸弹才“稍微”起到了一点作用。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综合实力的快速增强,某国不但会装备越来越多的战略轰炸机,而且80吨级以上现役先进轰炸机的总数甚至会长期稳居全球第一。那么继续用苏联式的非制导重磅炸弹显然是不行了。今后会发展3吨级、5吨级、9吨级甚至单个15吨级的超重型智能炸弹。不但型号上不断完善,装备数量上也会有巨大的发展。这样才是战略空军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