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青州兵为何愿意跟着曹操打天下?

思柔说军事 2023-04-06 00:24:03

不论是像《三国志》这种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承认曹操打天下的根本力量是10万青州兵。比如《资治通鉴》中周瑜为孙权分析赤壁之战之前的形势。孙权先接到了曹操的恐吓信;说什么:今治马步水军83万,将与将军会猎于吴。83万大军在任何时候都是惊人的存在。而周瑜却对孙权说:曹阿瞒这是在吹牛加吓唬你。曹操的本部就是10万青州兵,然后统一北方又获得了5万人的加成;不久前仓促之间又获得了刘表的五六万步军加一万人的水军。因此曹操当时的实力撑死不到23万人,真正听指挥的十五六万人就是极限。而北方兵不习惯水战,这不习水战的自然就是那10万青州兵主力。因此我方只需要集中5万兵力就足够对付这十六七万人。而孙权的回答是:仓促之间无法凑足5万人,

但是3万倒是有。因此赤壁之战就是周瑜率领这3万人加上刘备关羽的不到1.5万人,最终烧毁了舰船加岸上的营寨,在赤壁击败了曹操。属于4.5万人对23万的胜利。当然刘表的本部人马并不真心归顺,而10万青州兵中又流行疾B,因此基本就是4.5万对七八万的胜利。可见这个胜利并不是特别的离谱。但是不论正史还是三国演义,都没有详细讲为何10万青州兵会死心塌地的跟着曹操纵横天下;最多只说这10万青州兵是从黄巾军中脱胎而来。问题是曹操老家是亳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人;而青州远在山东的北部,那么为何曹操的主力不是亳州兵而是青州兵?曹操的家族天然无法和袁绍比。袁家是四世三公,其实是四世5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因此18路诸侯反董卓时,公推袁绍袁术兄弟为盟主。

后来这个联盟瓦解,袁绍袁术都开始单干,成为地方军阀。而袁绍实力最强,击败公孙瓒后袁绍领有4州,其中就包括青州。那么为何青州兵却集中在曹操手下?其实曹操家族本来很一般。曹操本姓夏侯,大家都知道;因为曹操的父亲给当朝大宦官当了养子,才稍微发达起来。曹操凭借这层关系也终于入朝为官,而且凭借其人的精明强干官声还不错。最终与袁绍一起辅佐大将军何进,算是进入了中枢。但是给大太监当孙子而走向仕途,终归是让当时的世家大族看不起的。陈琳就曾经大MA曹操祖宗好几代,而曹操本人甚至曹魏政权几代皇帝,都为自家的出身不是士族而苦恼。曹魏政权最终没有保住胜利果实,而被司马氏偷家成功,出身问题其实也是根本性缺陷。当然曹操家族门第再不高,毕竟也是3代入仕,

而且都在朝廷中枢,因此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只能往老家逃亡。然后拉来曹氏与夏侯氏的叔伯兄弟们起兵。不过以封建家族为核心起兵的总人数终归有限,能有500人到1000人的本族队伍就算是大家族了。因此曹操一开始的核心人马就是自家家族的千把人,再加上招兵买马吸收乡里乡亲,有3000到5000人已经顶天,这就是曹操创业的最原始资本。这个状态肯定比不上袁绍袁术兄弟,甚至比不上孙坚的初始盘。毕竟孙坚带领的是一个州的兵马。唯一强过的就是刘备。刘备名义上是皇族后裔,实际上已沦落为织席贩履;已属于标准的贫民类型。更要命的是刘备“少孤”,连爹都没得拼。起兵后甚至没有同族刘姓人马。只能靠张飞关羽这种结拜弟兄。但事实证明结拜弟兄在执行力与团结性方面,基本无法与,

纯粹家族血缘为纽带的集团比拼。比如终曹操一生,甚至到曹丕曹睿时代,曹氏将领与夏侯氏将领从来没有反叛或者不忠的现象。都是拼了老命维护曹魏集团的利益。比如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等等在关键时候都是十分靠的住的,甚至连改姓的养子曹真都算是鞠躬尽瘁。直到被司马氏严重迫害,才首次出现了一个叛逃的夏侯霸。并且所有的夏侯氏将领与曹氏将领,在曹操面前都是真正的打工人。从来不敢怀疑曹老板的战略决策。但是反观刘备集团;关羽张飞就一直自认为可以与刘备平起平坐。早期还算兢兢业业;但是稍微有点地盘与兵权,就自认为是一方诸侯了。刘备执意讨伐东吴导致大败亏输,直接原因就是关羽败亡后张飞之流这些涿郡原始股东的胡搅蛮缠与不依不饶。而曹操在赤壁的失败要惨烈的多,

但是哪个将领或者曹家兄弟敢质疑曹操的指挥?由此可见曹操集团的凝聚力与执行力是刘备集团远远不能比的。刘备集团从来是一盘散沙,一冲就溃;如果不是最终在西川这个完全封闭的地理环境中立足,那么刘备完全没有能力成为鼎足之一。也正因为曹操集团核心的高度铁板一块,导致曹操也可以放心吸收有能力的降将,比如大将张辽张郃都是典型。而且这些降将对曹魏集团的忠心与卖力程度完全不亚于夏侯家与曹家的将领。这就叫GUI依者狂热。因为曹操集团的最核心部分本身很团结也很努力,导致外围的后来加入者也不得不努力表现。10万青州兵同样是“投降”方式获得。奇怪的是10万青州兵里面,居然几乎没有什么出名的将领。暗示10万青州兵都是最基层的辛勤打工人,几乎没有一个混成将军的。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一方面自然是曹操集团在最早起兵之后,曹家与夏侯家的人已经把决策与指挥层次基本占据了。也就是当将军的名额早就基本满了。张郃张辽等加入还能当大将是因为他们在投降曹操以前,本来就是职业军官,甚至是多代传承的将门之后,手下早就有上万甚至数万人马。这类实力甚至可以自立门户成为一方诸侯。他们归顺也是带着本部人马一起归顺的;因此到了曹操手下仍然可以继续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那么10万青州兵精锐里面为何几乎没有大将呢?这与青州兵由来的特殊性质直接有关。曹操的最核心盘虽然是来自亳州老家,但是曹操壮大的关键却不在亳州。毕竟前面说了,以曹操家族的声望和财力,能在老家拉起一只3000到5000人的队伍已经是极限。曹操实力的爆发,

其实是等他成为兖州牧,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棋。也就是说曹操成为北方军阀之一,真正成事的地方或者说是曹操集团的根据地是在山东兖州而不是在安徽亳州。而当时以青州兵为主的这一大股黄巾军恰恰是在兖州地面而不是在青州地面聚集。于是就有了曹操捡到这个超级大便宜的基础。那么青州黄巾军为何不在青州而集团性的到了兖州?这就要回到黄巾大起义的根源问题上。黄巾起义是靠太平道,本质上与后来的白莲J之类没有太大区别。都是穷苦百姓因为天灾人祸,实在活不下去了;才集体加入一些特殊组织然后在鼓动下最终反了。东汉末年天灾人祸很多,最关键是持续不断的流行B。每隔大约30年就大规模的爆发一次。导致人口大量减少。从王莽时代的近5000万人下降到2000万人以下。

当然流行B从来不会单独来袭,还有水旱蝗(汤)之类。于是河北巨鹿人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用符水驱灾。北方百姓大量加入。并且开始传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之类。太平道集体起事后,参加人员就等于蝗虫过境一样,携家带口打到哪里吃到哪里。当时青州是黄巾起义的重点源头地区,结果青州黄巾军居然有120万到130万人!因为青州黄巾军仅仅青壮年就有30多万!这等于是青州全州的大部分人口都参加了黄巾军并且随着起事队伍一起大迁徙。于是这100多万男女老幼很快迁徙了距离青州本部不超过500里的兖州。大约等于从齐国境内整体迁徙到了鲁国附近。这100多万青州黄巾军走到哪里破坏到哪里。兖州的官员与百姓自然就不干了。但是100多万有基本组织的人群来袭,当地谁也不敢去碰硬茬。

于是兖州地界的大城小城,唯一的办法就是紧闭城门严防死守,同时进行坚壁清野。所谓惹不起躲得起。于是100多万青州黄巾军只能分散在兖州各地的乡村寻找粮食物资。而兖州地界的普通老百姓除了少数能逃入城里避难的之外,那些逃不走又被抢走了口粮的,大部分只能很快饿死了。偌大的兖州地界,除了少数十来个城邑之外,全部的乡下已经被蝗虫一样的100多万青州黄巾军和他们的家属扫荡一空。等于说兖州地界的农村人口已经基本换人了。也就是在这种惨状下,曹操带着本部3000多人马走马上任兖州牧。当然别人此时也不敢接这个烫手山芋。因为黄巾军当时的势力还很庞大。此时上任兖州牧等于杨子荣独闯座山雕的贼窝,在别人看来就是去送死。不过曹操天生胆大敢冒险。于是就主动去了。

曹操的人马首先到了兖州寿张县,现在已经降格为一个镇,不过直到明朝仍然是一个县。水浒传中黑旋风李逵当了1天的县官高效审案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寿张县。曹操刚到就想跟周边的黄巾军打一仗,结果刚出门就被围了。曹操侥幸逃回寿张城里。于是大批黄巾军就把寿张围了个铁筒一般。不过黄巾军本质上就是一群拖家带口的农民,并非职业军人,也没有什么攻城器械。围住了县城却打不下来,反倒被曹操的手下放箭射死了不少。于是这群黄巾军给曹操写信劝降。双方居然是老相识!因为曹操早年就当过青州的父母官。也就是济南国国相。当时的济南不是当今的济南市,而是济水以南的大片平原地带,基本与青州管辖的范围一致。因此曹操居然是这100多万青州黄巾军的前父母官。有了这层先天关系,

双方沟通起来就容易的多。再说曹操在青州当父母官的时候名声也很好,是一个相对爱民又很有本事的所谓能吏。因此这100多万带家属的黄巾军,其实就等于是前青州百姓,就不想一定要攻破寿张城;反倒给曹操写信联络感情。这再次说明在汉末,一个军阀的先天出身是多么的重要。除了家族背景之外,自身是官员也不是刘备那种“白身”可以对比的。刘备也参与了镇压黄巾军,但是却没捞到多少好处。最终弄了一个平原县令。还被都邮勒索,最终一气之下鞭打都邮辞官而去。而早早就干过省BU级干部的曹操的起点自然是刘备完全不能望其项背的。于是曹操与这100多万黄巾军的“前缘”得以再叙!

青州黄巾军写给曹操的书信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当然当时曹操还远远没混到大汉丞相的地步,因此不可能被称为曹丞相,对已经被围城的曹操来说,能被称为“曹大人”已经算很给面子了。信中说:曹大人您别来无恙啊,没想到我们在兖州寿张这个地方又遇到了您这位父母官,我们对您的印象一向不错,当年您也为青州百姓做过一些实事与好事,我们到目前仍然感激不尽。而现在闹到这个局面,都是汉家气数已尽,我们才被迫不陪这个没落的朝廷与一贯欺压我们的T官W吏一起沉沦;而是要追求我们太平道与黄巾军建立新世界的理想。曹大人您当年在青州做过的一件事我们也有深刻的印象,您甚至把汉朝封在青州的某个王爷的祠堂都给故意的砸了。这岂不是证明您很早也是一个愤QING?

这说明您原本与我们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理想是同路人啊。如果现在您同意打开城门我们相互讲和,说不定我们还能拥护您继续当我们的直接领导。毕竟我们都是平头百姓,没有当官的经验,如果您能加入共襄盛举,那必然天下太平,岂不美哉?曹操看到这封信,不是喜笑颜开而是当即吃了一斤(惊)。毕竟曹操作为一个从地方官一直干到朝廷中枢的老油条;深知GUAN场险恶的道理,也知道虽然寿张只是个县级小邑,而且大部分兵将也是自家人,但是谁敢保证没有朝廷的密探混在里面?如果这封信不是从黄巾军那里直接交到自己手上,而是被其他人员中途截获,甚至被密探报告给朝廷。一个勾结反贼的罪名绝对是灭门的大罪!就算朝廷在各地黄巾军的冲击下权威已经大大下降。

一定程度上已自顾不暇,但是朝廷毕竟是朝廷。如果上面因此当即下令免去自己的兖州牧头衔,那么前面的冒险岂不是全部打了水漂?如果没有一个州级长官的名头,如何获得充分的资源维持自己刚刚从老家拉起来的这几千人的队伍?没有官职就没有地盘;没有固定的地盘手下的人马就会自然做鸟兽散。必须当机立断的表明态度!于是曹操先不回信,直接拿着这封劝降信公开跑到城门楼子上把下面围城的青州黄巾军大骂了一通,以表明贼汉不两立的鲜明态度,也是做给自己人以及可能暗中监视他的人看的。黄巾军见说不动曹操,双方就只能在城内城外继续僵持。因为前面的坚壁清野,城内的粮草足够维持2年。但是外面的乡村的粮食与其他物资,却被100多万青州黄巾军以及家属给吃了个精光。

到了秋后,又没有什么新粮食收获。毕竟百万黄巾军是只管吃饭不管种地的,种地的当地人基本全部逃亡与S光了。很快凛冬到来,百万黄巾军实在找不到吃的。只能再次迁徙,准备到济水以北就粮。结果情报不准,济北也早就赤地千里。这样百万黄巾军就等于在半路上饿了大半个月,实在是山穷水尽精疲力竭。这时候曹操在济水边摆满大肉包子。说只要投降就管饱。于是居然有120万人一起投降了。仅仅合适当兵的青壮年就有30多万。曹操从里面直接挑选了10万精锐青州兵。要知道山东男性自古就身体素质较好,而且相对憨厚忠诚听命令,至今都是最佳兵源地之一。曹操有了这10万精兵,就有了纵横天下的最大资本。除了兵员近乎一次性吃了个饱,在经济上也是大丰收。因为可以,

继续组织剩余的近百万劳动力与家属在兖州地面上屯田,因为原来土地所有者基本都S光了。等于是青州兵的基地直接更换为兖州。而120万人口,等于当时全天下总人口的接近十分之一,在汉末乱世中,最大的资源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刘备与诸葛亮在蜀地折腾了43年,人口规模最大的时候才仅仅90万人出头,等于说蜀汉集团的最高光时刻,还不如曹操发迹过程中第一桶金的实际规模。因此所谓的三分天下其实都是假象,孰强孰弱,早就区分的明明白白。

0 阅读:229
思柔说军事

思柔说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