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龙场悟道
明正德元年( 1506年),王阳明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驿丞是没有品级的吏,把王阳明从正六品的兵部主事贬为驿 丞 ,等于去掉了王阳明做官的身份。
经过艰难跋涉,王阳明于正德三年(1508)春抵达龙场。龙场位于贵阳西北的修文县,16世纪的贵州龙场等同于原始森林,周围是万山丛棘,十分偏僻闭塞,有毒的瘴气和各种猛兽活跃其中,除了残酷的大自然外,当地还有一言不合、拔刀就上的野蛮土著。
王阳明缺少食物,他先是做采集者,但大自然的馈赠毕竟有限,而且有的野生植物有毒。于是他只能变成耕种者,对于过惯了公子哥儿生活的王阳明而言,这简直就是地狱般的生活。
龙场驿的规模相当小 ,全部编制只是 “ 驿丞一名,吏一名”,外加“马二十二匹,铺陈二十三副”。王阳明初到龙场,无可居的住房,只好先自己动手盖草庵暂居,虽然草庐高不过肩,但远行疲乏的王阳明已对此感到满足:“草庵不及肩,旅倦体方适。”
后又迁到东部山峰,以石穴为室,周围多是动物世界 “鹿豕且同游。”由于瘴疠弥漫,同行随从都先后卧病,王阳明不仅只能自己做饭,而且不得不歌诗调曲以慰从者。
龙场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处,王阳明与他们彼此语言难通,能以语言交流的,只有从内地亡命到此的各类人物。
生活环境之困苦,由此不难想见。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经过头脑中的风起云涌,王阳明终于问出了一个问题:倘若孔子身处这样的境地,他会怎样?倘若尧、舜、周文王、周公被赶到这个的地方,他们会如何应对?
他想从心外的古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而突破困局。然而王阳明经常摇头叹息,心力交瘁,几乎精神错乱。突然有一天,他在恍惚的睡梦中突然惊醒,如魔鬼附体一样尖叫起来:“啊,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
他终于认识到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 “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圣人之道是什么,就是良知,良知人人都有。判断事情对错是非,标准是良知,而不是外在的一些事物。王阳明龙场悟道到底悟到了什么?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王阳明经历了龙场悟道,这确是事实,不过,这并不完全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神秘顿悟,而是一个长期沉思与瞬间突破交互作用的过程。王阳明龙场悟道所悟出的道浓缩成三个字就是 “ 心即理”,它同样也是王阳明的世界观之一。
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走出低谷,意气风发,他所凭借的 正是 “ 心即理 ” 这三个字。或许有人问,这三个字真有如此神奇功效,能让一个身处绝境、意志低迷的人瞬间就可脱胎换骨、旋乾转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