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如此乱象,学位摇号的无知之幕或变最大黑幕?

洞见报告 2023-04-22 20:29:52

“双减”政策落地近两年,家长焦虑情绪缓解了吗?

这是近日本埠媒体南方都市报发出的疑问。

图源:南都校探(资料图)

该报调查报道显示,广州小升初“公民同招”百分之百摇号,以往甚嚣尘上的投简历、密考等活动转入隐秘角落后,并没有如期待归于绝迹,恰恰相反,校园开放日扎堆,家长蜂拥,校内暗藏投简历玄机,甚至自媒体也已经借密考服务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图源:南都教育联盟(资料图)

其实,这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经历过孩子的小升初,哪位家长不得掉层皮?

媒体调查显示出来的局面,尽管是意料之中,但仍显得诡异:

首先最大的疑问是,按照摇号的制度设计,它应该是排除了首先是成绩,然后是家庭、身份、财富、权力、地位等的随机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随机摇号是在一个无知之幕的背后来公平分配学位,那么我们该如何合理理解“收简历”、“TQLQ(提前录取)”等行为?

换句话说,公众有理由担心,随机摇号的无知之幕可能会变成最大的黑幕。

图源:网络(资料图)

为什么这么说?

如果没办法人为操纵电脑摇号,那么,收简历岂不是多此一举?

如果没办法人为操纵电脑摇号,TQLQ(提前录取)是如何实现的?

如果没办法人为操纵电脑摇号,家长热衷的密考有何意义、自媒体又如何能假借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如果我的孩子能摇中某个名校,我让孩子去投简历、参加密考将毫无意义;

但如果我的孩子摇不中某个名校,哪怕孩子的成绩再好、简历做得再漂亮投得再多,密考表现再出色,又有什么意义呢?

图源:网络(资料图)

这些行为之所以家长能够热衷,自媒体能够因此形成一套完整产业链,意味着,小升初的学位分配,除了摇号之外,肯定存在另外某种不为人知的规则,随机摇号仅仅是名义上的,它存在着某种不为外界所知的操作空间。

通俗点说,就是我的孩子如果成绩很好、简历很漂亮、密考很出色,只要被某个名校看上了,哪怕摇号没摇上,也还是有办法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合理化小升初这些乱象,但如果这个猜想成立,这将会是广州教育的一个大丑闻。

且显而易见,它肯定涉及利益勾兑腐败问题。

如果因为成绩好就能保证被名校“摇”中,那么肯定就会出现某位学生因为有足够能量的人打了招呼而必须被“摇”中——当随机的标准可以被成绩代替时,那它一定会被权力、财富等标准所代替。

图源:南都校探(资料图)

这未必是作为平头百姓对教育行政权力运作的恶意揣测,既然经适房摇号可以造假人为操纵,理论上乃至技术上,对学位分配的随机摇号进行操控,是可能可欲的。

甚至,操控学位摇号还更具隐秘性,开宝马住经适房容易被发现猫腻,但只要孩子通过“摇号”进入名校,那绝对是神不知鬼不觉。

如果猜想成立,那么学位摇号将成为某些群体的一场盛宴与狂欢。

当然,在没有事实佐证之前,猜想也就仅仅是猜想而已。不过,作为广州市民,我觉得,广州教育局有必要针对媒体调查显示的乱象,给市民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二个疑问是,尽管我们经常会看到广州各大中学频频发出“声明”称“没有与任何机构或个人合作开展招生工作”,但是媒体的暗访却发现,自媒体不仅发布各学校收简历、密考报名等相关信息,并提供一系列收费服务,形成一套完整产业链。

图源:南都校探(资料图)

那么,这条产业链如果没有这些学校参与,可能吗?

媒体报道中提到,仅某自媒体号的“知识星球”APP“圈子”,收费199元,该“圈子”如今已有16000多人付费加入。这个自媒体号如果没有跟学校合作,对付费的家长来说,则意味着“诈骗”,但为何已有16000多人付费,它依然在继续正常运营?

图源:南都校探(资料图)

这就带来了第三个疑问。在办学成绩KPI压力下,学校对生源质量依然趋之若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想象这些学校会怎样对待“双减”政策?当学生成绩依然被突出强调时,广州教育局宣称的那些“双减”成果,又是怎样出来的?

南都校探

,赞

17

媒体调查显示,很明显,学校并不关心学生成绩之外的其他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如何忍心斥责家长太过焦虑,不支持、不认同国家“双减”政策呢?越来越卷,能不焦虑吗?

这样,最后一个疑问就是,广州教育局哪怕觉得没必要出来跟广州市民做一个解释和交代,但面对媒体调查显示出来的小升初乱象,广州教育局准备向广东省教育厅、国家教育部如何解释,广州到底是如何在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

1 阅读:50

洞见报告

简介:以犀利的视角看世界,用温暖的心态看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