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炮、病菌与钢铁》此书诞生于1997年。
本书的作者贾德·戴蒙,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理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在人类学、生物学、语言学以及遗传学各个领域都有相当的研究与见解,被誉为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达尔文”。
作者曾经在澳洲北边的新几内亚岛上做研究时,被当地居民提问:“为什么是白人造出了那么多货物,再运到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在问“为何各大洲的人文发展速率迥异”而这个问题25年后,作者写出这本书作为答案。
这本书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因为“是环境差异造成的,而非生物之间的差异。”地球上各大洲的“自然资源”本来就不是平等分配的,导致文明的发展本身就不是平等发展。
一、近因:枪炮、病菌与钢铁近因是人类在面对面战争、谈判等冲突时,最直接决胜的武器。
枪炮代表军事能力,病菌则是文明大力发展后孕育出的突变物,最后的钢铁代表科技的进步。
作者将这三个原因归纳为近因,甚至当作本书的标题,但作者真正要阐述的解答其实在后面,也就是为什么相对成功富有的国家,可以拥有这三个优势呢?
为什么不是日本开着黑船去打开美国的变革?
为什么不是中国殖民非洲大陆并开启三角贸易?
为什么印第安人没有跨过大西洋摧毁欧洲文明?
二、关键因:农业与畜牧第一关键:越多的卡路里,养活越多人
人类生存会用最小的精力,去获得最大的报酬。
在同样大小的土地,农业比起狩猎,可以产出更多的供人类食用的生物量与产出更多的卡路里。
并且相对于农业,猎杀动物是高风险的冒险,且收成的不稳定极高。
栽培作物和饲养家畜,比狩猎与采集获得更多的食物产量,因此获得更多的热量。有了农业后又可以将农作用于圈养动物并产生正循环,且狩猎目的是取用肉食,但圈养动物除了肉品外,还可以获得乳品与肥料等附加产物,甚至将兽力用于耕作。而这样的正循环可以产出的热量也比直接屠杀后食用,获得更多热量且稳定长久。
人类有了热量才能生存与活动,于是成功驯服植物与动物后,人类开始可以控制自己的热量摄取。
并因为需要栽培作物,人类不再逐水草而居,因此开始定居的生活。
第二关键:定居社群
农业让人类不再奔波,开始定居耕作,人们有机会相聚在一起成为社群,并且发展复杂的社会关系。
过去为了担心小孩还在襁褓之中,相对弱小且没有自保能力,无法跟上狩猎与采集这样高风险不稳定的生活模式,所以人类不会选择在短时间内同时繁衍多个后代。但自从人类不用再随时迁徙,人类婴儿不用等待自行独立就能获得保护后,人类的生育间隔变短,高生育率造就了社群的密度提高。
定居还可以储蓄粮食,囤积还能以备不时之需,人类不再需要起床就担心挨饿与狩猎,突然开始有时间去思考与社交,诞生了不想生产的人。
第三关键:造就不愿生产的专家
在过去狩猎与采集时,人类是一个平等社会,因为没有人可以不贡献则获得食物。但农业社会开始囤积食物,并且人类社群变大,因此会需要人掌握生产、调配与调解问题,政治就此诞生,国王与官僚等不事生产的人在此出现。
农业发展诞生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因为这些不事生产的“专家”,透过征收等制度生存。当然也诞生了全职的士兵、神职人员与铸造刀剑枪炮的技术的工匠等,这些都是拜粮食生产能力增加,才能养活的专职人员。
这也使得文明和科技的发展,像是文字。文字可能就是为了会计所需出现的,为了政府的朝政或占卜需求。
但日本的平假名不是汉字改写的吗?今天的英文不是拉丁文演变的吗?文字不是文明之间互相借来,并改造的吗?
的确大部分的文字是借用改写的,但如果该社群没有诞生中央政府,则没办法让文字改写诞生。
中央集权的政治一开始,我们可以给予首领或酋长权力,去管理和调解人群问题。但人口的持续增加,必定会出现更多内部冲突,因为人类要学习与大群陌生人和平相处。人类开始需要想象一个不存在的群体,并开始有了阶级的诞生,国家于是诞生。宗教的雏型也出现,因为人群要去想象为了一个至高无上的理念、上帝或某个存在而战。
当然,铁匠、工匠、皮匠等出现,开始发明各种新奇的科技,并制造枪炮武器支持政权与发动战争。
第四关键:科技发明与军事优势
而农业出现,让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产出新产品,如:丝绸、毛毯、牛皮革,并且发明了减少了劳力的工具,如:牛车、马车、狗拉雪橇。
再搭配铁匠与工匠等专家,人类持续加工,开始有了马鞍、马镫、牛犁等,使人类生活更加便利,同时也有了可以打击对手的能力。
过去农业社会,一个农夫不一定可以打赢一个猎人,但农业社群创造出的人数优势,十个打一个总是会赢吧!
而现在还有了科技帮忙,有了青铜与铁器等,想打败对方变得更加容易。
第五关键:病菌的演变
除了科技,农夫能打赢猎人的还有身上的病毒。
人类刚开始有社群,还不清楚卫生观念,因此这样群聚社群创造了病毒的温床。
大部分传染病来自于人类豢养的动物身上,由于没有下水道等卫生观念,因此人类是与今日认为的脏污一同生活的几千年,使病毒有机会传染。
而定居群聚的社会,因为距离缩短,更是病菌能传播的关键。
来势汹汹的病毒有几个特征
传播速度非常快。
非常特别的急症,并导致死亡。
如果成功的康复并产生抗体,短时间内较难复发。
病毒没有被消灭,与人群共存。
走过这个特征后,要不是下一代没有抗体再次被感染,就是有非同族的外地人会受到感染。
本书认为,欧洲能征服美洲,最关键的角色其实是病菌。被传染病杀死的美洲原住民,比被枪炮刀剑杀死还要多。
印第安人因为从未接触过这些致命病菌,还来不及产生抵抗力和基因变化,只能被病毒屠杀。农业与畜牧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关键因。
三、终极因:驯化难易度与大陆轴线首先,要有可以驯化的物种,书中引用论文显示,世界上所有符合栽种的野生种子有56种,而欧亚大陆的占据了大多数比例,特别是地中海地区就有32种,而非洲只有4种,整个南北美大陆只有11种。
再者,驯化的难易度。家畜的定义是可以人为繁殖并且大量行为可以由人类控制,并使人类生活所用。而大部分动物并没有成为家畜,根据计算,全世界大型动物,只有14种被驯化,而欧亚大陆又占有其中的13种。而物种驯化失败,并不是因为古人智力不足,是因为物种本身就难以驯化。
马、斑马、草泥马、骆驼,人类驯化了几种呢?
除了动物本身的因素外,为什么欧亚大陆可以有那么多的物种可以驯化呢?
作者认为,起因是地理环境,因为陆块够大,可以有更多样的环境产生多种动物。
大陆轴线 历史伏笔
大陆的轴线走向,关乎了作物与牲畜的传播速率,也间接导致文字与发明的传播。
而我们发现欧亚大陆是东西向的大陆,相同的纬度就会拥有相近的温度与环境,可以用最小的阻力传播作物。
而像是非洲大陆南北向,传播需要经过中间的各种气候,较难去传播。
同样的传播也适用于文化和发明。
虽然相对于纬度关系较小,但如果没动植物产生的热量与后续生产力,就没办法去诞生社群、不会有能力去学习与接受这些新东西。
作者认为,整个人类社群不会只有保守或者进取创新,同样的时空之下一定会同时存在。所以重点不是人类社群是否是保守或创新,而是只要人群够大,且地域面积够大,就一定会出现相对创新的社群,去带领人类进步,因此大陆够大也是关键。
要能借用别处技术也是受到地理环境而定。如果没好的地理位置就不会有机会借鉴。
四、争议与解释整理了所有的远近因后,这里整理了五项争议与回答。
争议一、就算成功解释不平等又如何,是要告诉大家这种结果无可避免吗?
作者认为,了解过去是为了改变,而不是为了要重蹈覆辙或者延续这样的不平等。
如同犯罪心理学,不只是为了知道为什么犯罪,还要知道背后是什么原因,才能打断这条因果链。
争议二、文明的兴起,是认为文明就是好的吗?
作者认为,不是工业化就是比较高明,使用刀叉工具就是进步。
他只是希望去知道,历史上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
争议三、“为什么是白人造出了那么多货物,再运到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
是否支持了种族主义,也就是主张遗传的肉体特质直接决定人性、智商、道德等等文化及行为的特性。
人类在达尔文理论出现后,出现了极端的种族主义,但这种认为哪一种人种智商较厉害其实是一种偏误。因为所有的智力测验,只是对于文化学习的测验,却没办法考验社会环境与教育机会导致的差别。
争议四、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真的没有差别吗?
人不会因为比较冷所以就比较有创意,或者因为天气热比较懒惰,这样的差异是短暂的,并不会真的导致现今世界这种大差异的局面。
争议五、人类因为有了中央集权的政府才可以兴建水利设施,才有机会灌溉农业拉开人类的文明?
作者认为这个论述反了,中央政府应该是诞生在农业文明之后。
五、崩溃的世界观本书在讨论南北美洲的征战时,人数较少的西班牙人带着刀枪与疾病重创了当地的原住民。
西班牙人刀枪虽强大,但主要不是使用武力征服,是带着欧洲的病毒来到当地,使当地的居民感染病重而死,间接造成了旧有体制的崩溃,使当地原住民对自己的文化信仰失去了信心。于是我想到,这类似于黑死病后,大量的死亡动摇了信仰,间接造成宗教改革。
过去的教会是封建时代的明灯,而教会也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直到黑死病前,教会的信仰建构的是欧洲人的世界观。但人们在黑死病后大量死去,就连虔诚的教徒们都无法避免,于是人们开始质疑教会口中的上帝在哪?并开始对教会产生质疑,使原本在天主教信仰受到动摇,间接地导致了宗教改革。
为什么这样突变会导致人民失去信心呢?人类认为那一切都是真实的,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人类尽管没有办法解释神、恩赐、天堂在哪里,但却可以对这些词汇产生意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当时的人类被选择建构出一个神爱会保佑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让中世纪的人们寻找了所有疑惑的答案,了解身边万物,于是身边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直到病毒降临,使这个世界的种种无法解释时,人们才惊觉一切并非如此。
如果有一人欺骗了我,我或许会与身旁的人一同谴责他,但如果有很多人一起,我可能会思考会不会我才是错误的,于是加入他们或者思考新的独立解套。
这件事情的思考是,别相信身边那些已经建构完美的框架,并没有理所当然,通常只是因为个人觉得那是一条轻松或者相对可以接受的道路,所以我们做出这个选择而已,如果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只要有个黑天鹅的出现,像是历史中的疫情,或者今日的疫情,我们的世界观会崩溃掉。
六、需求不是发明之母,好奇才是在讨论关键变因中的科技时,作者指出下面两点:
一、技术是累积的不是英雄所做
二、技术发明之后,才产生用途的问题
他认为“需求不是发明之母”,而是人类做出很多新潮的发明,才开始寻找可以拿来做什么。
虽然我对区块链不熟,但多少可以感受到身边的这股热潮,而我认为这股热潮与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发明了区块链技术,人类目前拿来做虚拟货币,最近用这个技术开始疯玩NFT,我们还没找到这个新东西正确使用的方式,但也印证了或许真的是先被发明之后,才产生用途吧!
对于想读这本书的人而言,如果跟我一样好奇“人类为什么会有今日的不平等”,那我想这本书的确可以满足很大部分的解释,是一本读完会收获很多的书。不过书本有500多页,其实不是本好读的书,建议还是要有世界历史与世界地理背景,读起来才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