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给大家聊一个话题:那就是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建立的四川与陕西交界处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根据地,为什么仅仅坚持一年半就失败的原因。
可以肯定的是,从数据上看,通江县的民众是很支持红四方面军的。
因为按照《革命老区通江人民的历史贡献漫谈》这篇文章披露,当年23万通江县有4.8万人参加红军;通江10多万群众参加了地方武装和支前组织,村村建有担架队、运输队和洗衣队,担负着提供给养、保卫后方、支援前线的繁重任务,全县共支援粮食5千万斤。
这支持力度不能说不大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红四方面军建立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仅仅在一年半时间就失败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张国焘完全没有“统战概念”,不知道分化瓦解敌人;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好,但是张国焘更过分的地方在于他在与以刘湘、刘文辉为首的“川军”军阀作战过程中,对被俘的敌方军官太过暴烈。
通江县“红军城”
按照开国少将,当时在川陕革命根据地负责看守战俘的保卫营班长王良太回忆,张国焘下令对被俘的敌军军官,凡是排长以上的一律处决。
王良太当时就是负责行刑的,根据老将军回忆录披露,他当时亲手处决了100多名敌军排以上军官。
张国焘的这种做法自然引起了敌人——“川军”军阀们的“物伤其类”,所以之后在与红四方面军作战时,原本战斗力不强的“川军”军阀武装在军官的带领下都豁出命去与红四方面军为敌。
这就让红四方面军即使消灭了敌军,自身也会付出较大伤亡;按照王良太将军的说法,那一段时间,他的上级,也就是红四方面军排、连、营级的军官阵亡率奇高。
当战争变成纯粹的“拼消耗”时,作为“外来者”的红四方面军自然没办法和地头蛇的“川军”军阀比。
最后,张国焘提出“与其被敌人赶走,不如主动撤走”的主张,率领红四方面军离开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接下来,兰台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川陕革命根据地从建立到最后失败的过程。
红四方面军
01、1932年10月,由于蒋介石调集了几十万军队围攻鄂豫皖苏区,以张国焘以及徐向前(作战指挥是徐向前负责)为首的红四方面军虽然经过了顽强的抵抗,但是最终还是因为双方实力差距过于悬殊,红四方面军不得不做出撤出鄂豫皖苏区的艰难决定。
红四方面军先是西出平汉路,逃出了包围圈。所谓的平汉路,指的就是当时从北京到武汉的铁路。
换言之,红四方面军越过了平汉铁路,向陕西方向转移。
但是,撤退之路也并不好走,红四方面军先后与卫立煌、蒋伏生、胡宗南、萧之楚、刘茂恩等部敌军在新集、土桥铺发生激烈战斗。
红四方面军甚至一度被堵在了距离陕西省商洛山阳县东南边陲70公里的漫川关。(今天的漫川镇)
关键时刻,许世友率领敢死队打开了缺口,红四方面军主力才在徐向前的带领下于11月13日顺利突围。
许世友表演少林拳
之后,红四方面军越过秦岭进入关中平原,一度逼近西安南郊。
红四方面军逼近西安南郊的消息让蒋介石十分的紧张,为此他抽调了大量部队对红四方面围追堵截。
但这其实是徐向前“围魏救赵”之计,在敌军蜂拥向西安聚拢的时候,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的带领下虚晃一枪,再次南下翻越秦岭,南渡汉水进入汉中地区。
至此摆脱各路国民革命军的围追堵截。
12月底,红四方面军全军越过大巴山,进抵四川通江,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02、截止1933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在赤北、赤江、红江、巴中、南江等七个县建立了红色苏维埃。
2月中旬,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成立。
当时川陕革命根据地不愧是全国第二大苏区,下辖通江、南江、巴中、仪陇、营山、宣汉、达县、万源八县,总人口约120万人。
当时四川民众饱受军阀混战之苦,听说“穷人的队伍”红军来到四川,都纷纷争先恐后的参加红军。
按照开国少将王良太将军回忆,他当时在老家听说红军来了的消息,二话没说就参加了赤卫队,当时他才16岁:
1932年冬天,听说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到了通江县城,老板害怕“红胡子”打过来,染坊关门了。我跑回家,在姑姑家的造纸作坊里帮忙,勉强有口饭吃。当年年末,红军打进了关山寨,又来到我们龙门沟,建立了红色政权苏维埃。我这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看到红军队伍里有饭吃、有衣穿,二话没说就参加了赤卫队的少先连。
按照王良太将军的回忆,最开始,四川的军阀武装根本不是红四方面军的对手。
比如1933年2月,四川军阀田颂尧率领5万敌军分三路进攻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采取“逐步收紧阵地”的作战方针,不仅粉碎了田颂尧的进攻,还俘虏了10000多敌军。
在粉碎了田颂尧三路进攻后,红四方面军又在仪陇、南部间,营山、渠县间,宣汉、达县间发动三次战役,共歼灭四川地方军阀部队近2万人。
王良太
这段时间,无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还是红四方面军都进入了极盛时期,最巅峰的时候红四方面军从最初的1.4万人扩编到了5个军15个师40多个团,约8万人。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张国焘开始骄傲自满,听不进徐向前等人的正确意见,在根据地大搞肉体消灭。
比如王良太将军回忆录里提到的,张国焘下令处决被俘敌军里所有排以上军官,当时王良太将军才16岁:
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已经开始,红军每打下一个地方,抓来的甲长、排长以上的俘虏,全部交给我们杀头。经我手杀了一百多。
其结果就是前面提到的,造成了四川军阀武装人人自危又物伤其类,于是在与红军作战过程中都拼尽全力,这就造成了红军最终不得不撤出川陕革命根据地。
用王良太将军的话说,就是仗没少打,但是却越打越后退:
一年多的时间里,仗没少打,但是,基本上是节节后退。
沙溪镇中心小学学生为无名烈士纪念园墓碑上的五角星描红
03、综上所述,如果当时张国焘不是那么骄傲自满,如果他肯谦虚的听从徐向前等人的建议,采取更灵活以及更人道的“统战”措施,川陕革命根据地完全可以坚持更长的时间。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参考资料:
《川陕根据地反三路、六路围攻的胜利》,人民网;
《“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个大区域”》, 邱然、储连伟,人民网;
《我的戎马一生——根据父亲王良太口述整理》,王良太口述、王卫祖整理,烽火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