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张良存在误解,他和刘邦的关系,与其说是君臣,倒不如说是盟友更为贴切。他们不过是彼此各有需求,相互合作。等张良达成了自身目的,也就没兴致再留在朝廷里了。
【张良的目的】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人,他家祖祖辈辈都为韩王效力。他祖父张开地当过韩国三朝宰相,父亲张平也做了韩国两朝宰相。基于这样的家族背景,张良对韩国感情深厚。
后来,秦国灭掉了韩国,张良瞬间失去了依托,如同没有根基的树木。在这个时候,他心中最大的愿望,一是找秦始皇报仇雪恨,二是让韩国重新复国。
不少人仅晓得荆轲有过刺秦之举,实际上,张良也曾策划对秦始皇进行行刺行动。这表明并非只有荆轲一人曾试图对秦始皇动手,张良也参与到了刺杀秦始皇的谋划之中。
他寻觅到一名臂力超强的死士,专门为其打造了一把重达120斤的大铁锤。计划在秦始皇外出巡游时,让死士埋伏于路边。待秦始皇车驾路过,死士迅速跳出,趁旁人来不及反应,一锤结果秦始皇。
公元前218年,张良获知了秦始皇再度出巡的消息。他凭借特殊渠道拿到了秦始皇此次出巡的路线图,随后安排忠心效命的死士在合适的地方埋伏起来。
后来,当秦始皇的车队出现时,那些准备行刺的死士瞬间愣住了。他们原本或许有着周密的计划,可此刻面对眼前的情景,完全没了主意,只能呆呆地站在原地。
依据礼制,皇帝出行所乘车驾由六匹马牵引,大臣车驾则由四匹马牵引。鉴于马匹数量存在差异,通过观察车驾马匹的数量,就能轻易判断出秦始皇具体乘坐哪一辆马车。
然而他们看到的,全是四匹马拉着的马车,根本没法知道秦始皇在哪辆车上。其实,秦始皇之前多次遇刺,所以早就做了防备。
没办法,死士只能挑了一辆车驾直接冲过去。可秦始皇根本不在那辆马车上,死士最后战死,不过这给张良创造了机会,让他成功逃脱了。
张良的谋划虽以失败告终,却也让他名声大噪。很多人对他敢于向秦始皇发起挑战的胆量十分钦佩,其勇毅之举获得了众人的认可与敬重。
秦始皇离世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张良瞅准时机也拉起了队伍。他心里的算盘打得很清,就是要把秦朝的统治给掀翻,让韩国重新复国。
张良彼时力量薄弱,计划去投奔景驹。路上,他碰到也去投奔景驹的刘邦。两人初次见面就很投缘,张良所言内容深奥,常人难理解,可刘邦一听就懂。这使张良不禁感慨,刘邦当真是自己的知己。
之后,他们一起去投靠项梁。借助项梁的势力,张良扶持韩王成上位,让韩国得以复兴。张良当了韩王的丞相,辅佐韩王,至此,他也算是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张良为何会追随刘邦?又为何会离开?】
对张良而言,摆在他面前的后续任务就只剩一项,即覆灭秦朝。他心中目标明确,未来之路聚焦于将秦王朝推翻,让这段历史在自己的推动下迎来新的转折。
韩王成留在老家镇守,而张良带着大军去攻打秦朝。说来挺有意思,张良在行军途中再度碰到了刘邦。
刘邦瞧见张良,那叫一个欣喜,他可深知张良的能耐。刘邦说道:“老张,真巧啊,居然在这儿碰上你。瞅你这架势是要去攻打咸阳城吧?要不跟我一块儿,咱把兵力合起来,成功的机会也更大些。”
要是换做其他人,张良肯定直接拒绝了。可他把刘邦当成知音,所以没有立刻拒绝,而是稍微想了想,最终答应了刘邦的邀请。
实践表明,刘邦这般行事是明智之举。在这过程中,张良多次为他提供关键建议,助力他在诸多事务上做出更合适的决策,事实也印证了这样做的正确性。
大军抵达南阳郡时,南阳太守撤进宛城防守。刘邦攻打宛城许久都未拿下,他就想着绕过宛城继续进军,这样能尽早打进咸阳城。
张良看到这种情况,赶忙劝说道:“去咸阳城的路上,还有好多坚固的城池,你难道都打算绕开吗?等你过去,这些城里的秦军要是出兵截断你的后路,你就会前后受敌,那可就危险至极,几乎没活路了。”
刘邦听了这话,瞬间惊出冷汗。他不敢有丝毫耽搁,赶紧收回之前下达的指令,重新组织力量,继续对城池发起进攻。
这时,张良又献上一计:“咱们一座城一座城地打,兵力损失太大了。兵书上说,攻心才是上策。城里的秦军抵抗这么顽强,不过是想保命。咱们不如对他们招降,还得拿出十足诚意。这样一来,后面的城池也会不战而降。”
刘邦又听取了张良的提议,对城中秦军进行招降,还封南阳太守为将军,让其跟着军队一起出征。如此一来,后续的城池没怎么抵抗,就都乖乖投降了。
大军受阻于峣关时,刘邦想强攻。张良赶忙劝阻,称峣关地势险要,秦军重兵把守,强攻会损失惨重。他还透露,峣关守将是屠夫之子,贪财好利,只需用财物引诱,那守将大概率会开关投降。
刘邦又按照之前定下的计策去做,在执行过程中一切较为顺遂,最终成功地通过了峣关。
你看啊,刘邦对张良可是啥话都听。不管是谁,碰到刘邦这样的人,肯定会特别有好感,对他真心相待。所以呢,在不少事儿上,张良都向着刘邦,事事都替他考虑。
因此,当张良知晓鸿门宴暗藏杀招,便绞尽脑汁助刘邦脱离困境。而这一事件,也为张良日后跟随刘邦奠定了基础。
鸿门宴散场后,张良向刘邦辞行,转身回去为韩王成效力,继续履行辅佐之责。
结果,项羽做了糊涂事。他先是阻止韩王成返回封国,后来直接把韩王成杀了。这可彻底激怒了张良,自己所侍奉的君主没了,张良便下定决心要为韩王成讨回公道、报仇雪恨。
他清楚自身实力比不过项羽,便去寻刘邦。他早就瞧出刘邦有远大志向,心想只要助力刘邦成就一番大事业,自己心中所愿也就能够达成了。
在张良、韩信、陈平、萧何这些人的助力下,刘邦一路拼搏,最终战胜了项羽,成功夺得天下,还建立起了汉朝,开启了全新的历史篇章。
刘邦的朝堂局势稳定后,萧何做出了一个决定,他退离了喧嚣的朝堂,跑到山林里隐居起来,从此对朝堂上那些繁杂的纷争和是是非非都不再过问。
其实刘邦对此早有预料。毕竟当初张良愿意跟着他,就是为给韩王成报仇。如今张良大仇已报,心里没啥可惦记的了,刘邦也能理解他之后的选择。
刘邦曾试着挽留张良,可张良去意坚定。刘邦苦口婆心劝说,却没能改变张良的想法,眼看劝说毫无效果,没办法,最终只能让张良离去。
张良准备离去时,刘邦专门为其送行,还送了好多礼物,以此表示对他的恩宠。他们这一段君主与臣子之间的情谊,很快就成了大家口中称赞的美谈。
【刘邦信任张良的原因】
刘邦对待张良,和对待其他大臣有着显著区别。对别的大臣或许有所保留,但对张良,他给予的是毫无条件的信任,这份信任体现出他对张良的特别看重。
深入探究背后的缘由,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刘邦心里清楚,他和张良之间不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张良与他并无利益纠葛,这让刘邦能够放心与之相处,不用担忧彼此会因利益问题产生嫌隙,能维持较为和谐的关系。
张良是个怀揣理想的人,他对韩国满怀深情,一生都在为理想而拼搏。韩王成遭项羽杀害后,张良意识到自己没了可侍奉的君主,这时他的理想转变为给韩王成复仇。
他辅佐刘邦,并非冲着自己日后能有什么好前程,纯粹是为了达成心中的愿望和理想。他的这份初心,与个人仕途的考量并无关联,一心只为理想而付诸行动。
等愿望达成,他就会离去。对于汉朝朝堂里的各种纷争纠葛,他压根没兴趣。在他看来,愿望实现才是关键,朝堂的繁杂事务与他无关,离去才是他接下来要做的事。
再看那些大臣,他们一心想着权力和封地,给大臣的这些越多,皇帝掌控的就越少。刘邦对大臣自然无法全然信任,他临终时下旨处死樊哙便是典型例证,充分显示出他对大臣的不信任。
第二点,在历史情况里,张良始终都未曾掌握过军事兵权。他主要活跃于谋略策划等方面,和那些手握重兵、直接指挥作战的将领角色不同,未曾有过掌兵的经历。
张良在追随刘邦期间,一直扮演着谋士的角色。他的主要职责就是为刘邦规划战略、提供计谋,不参与其他事务,专注于用自己的智慧为刘邦出主意。
他未曾手握兵权,带兵打仗的能力也平平,比刘邦都逊色。这便能说明,他们一同起兵反秦时,打仗主要靠刘邦,张良只负责出谋划策。原因就是他清楚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
一个大臣手中没有兵权,对皇帝而言能构成多大的威胁呢?既然如此,刘邦信任他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再者,张良跟其他大臣之间基本没什么交往。他不热衷于和大臣们频繁走动交流,在人际关系上,和其他大臣保持着相对疏离的状态,彼此交集甚少。
当皇帝的,最反感大臣们搞小团体,因为大臣拉帮结派后势力壮大,就会对皇权构成威胁,让皇帝的地位不稳固,所以皇帝对这种情况向来十分警惕。
再看张良,起初他不过是刘邦的盟友,日常仅与刘邦有往来。像去结交刘邦手下这种容易犯忌讳的事儿,他心里有数,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后来他跟随了刘邦,彼时一门心思要把项羽灭掉,全部精力都投在这件事上。和其他大臣之间,也不过是因工作而有一些来往而已。
此后,他索性直接离开了朝堂。刘邦对他还能存有什么疑虑呢?
得到刘邦的信任后,他的心愿也达成了,心中再无其他欲求。这种情况下,选择功成身退是自然而然的事,已然成为必然的走向。
不少人觉得张良功成身退是有远见卓识。实际上,张良根本就对权力没念想,他一辈子都在追逐自己的梦想、达成自己的心愿。当要做的事都完成,他离开是顺理成章,没啥值得大惊小怪的。
实际上,张良最值得大家学的,是他事事都明白。他清楚自己的目标和该做之事。人活一世,终会逝去,而人生的过程才最有价值。人活着总得有追求,那么你的追求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