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私信问,漕运总督和江苏巡抚谁的品级更高、权力更大?御史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清代官制以及这两个职务各自的特点,展开了一场简要的对比分析。
【先来说品级问题】
漕运总督衙门设在江苏淮安,江苏巡抚衙门则在苏州,二者同属一省,便于比较。不少人想当然觉得漕运总督和江苏巡抚品级相同,都是正二品。实则不然,这样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漕运说白了就是通过水路运输。从明代起开挖会通河后,就不再采用海运和陆运,改为河运了。把山东、河南、江苏等沿江沿海八省征收的粮米,通过水路运往京城。
清朝时,漕粮每年规定征收四百万石,除去折成银两征收以及留在地方的部分,大概三百万石会运到京城,用于给在京八旗和文武官员发放禄米。所以说,漕运畅通京城就安稳,漕运受阻京城就易生乱子。
漕运的意义极其重大。早在顺治二年,朝廷就专门设立了一位漕运总督,让其驻扎在淮安。这位总督负责管理八省的漕政事务,八省中所有处理漕运事务的文武官员,都得听从他的指挥调度。
清初那会,漕运总督官阶为正二品,要是兼任兵部尚书,就是从一品,和各省总督平级,还会被授予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从文献记载可知,顺治到雍正这几朝,漕运总督一直和各省总督地位相当,只有极少数没兼任兵部尚书衔。
康熙二十一年,朝廷定下规矩,每年漕粮收完运往北京时,漕运总督得随船北上。他一路查看运道状况,揪出沿途在漕政上徇私渎职的官吏。粮船到天津后,漕运总督下船走陆路进京汇报工作,之后回淮准备下一年漕粮征收和起运之事。
漕运总督需每年进京觐见皇帝这一制度落实得十分严格。正因如此,皇帝对漕运总督的情况了如指掌,在皇帝心中,漕运总督可算得上是能推心置腹的亲信大臣了。
乾隆十八年,乾隆皇帝对漕运总督的官制做了调整。他觉得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是专管某方面事务的重要官员,无需负责地方行政。于是,把他们原本兼有的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改成了兼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
从上述介绍能了解到,清初那会儿,漕运总督和两江总督级别相当,比江苏巡抚略高。到乾隆十八年之后,漕运总督跟江苏巡抚平级了。当然这也不是铁板钉钉的,嘉庆之后,有不少漕运总督会加兵部尚书衔,不过这不是普遍情况。
【再来说权力问题】
品级的事儿梳理起来简单,权力对比就复杂多了。漕运总督类似如今的部长,专管某一领域;江苏巡抚如同省委书记,负责一省具体政务。二者在公务上有诸多往来,涵盖赋税征收管理,还有地方人事方面的交集。
在乾隆之前,漕运总督权力比江苏巡抚大,这和清代官制里品级与权力挂钩的原则有关。就如同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的关系,只是漕运总督与江苏巡抚工作交集少,权力差距不太明显。
从晋升角度看,乾隆朝之前,漕运总督的仕途晋升比江苏巡抚更有优势。要是得到晋升,通常会调任六部尚书。然而,各省巡抚能直接升任尚书的情形并不常见。
乾隆朝之后,漕运总督品级降低,地方事务愈发繁杂,巡抚的地位相应提升。江苏堪称全国最富裕的省份,经济蓬勃、文化昌盛,对该省巡抚的任职要求自然比普通省份更高。
清中期往后,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的地位显著下滑。这源于乾隆之后国库充裕,朝廷对漕运的重视度降低。清初时国力有限,漕运若出问题,极易引发粮荒,故而彼时对漕运十分看重。
乾隆年间,漕运制度弊病丛生。当时有人仔细算了算,把一石漕粮运到京城,价格大幅上涨,都翻了好几倍。平均而言,在京城用买一石漕粮的钱,能买到三石粮食了。
于是,各省督抚为了获利,干脆派人到京城直接采购粮食,填充京师的各大粮仓。如此操作,能省下不少银子,而这些省下来的银子,大部分最终都进了各级官员的口袋。
其实从乾隆时期起,就有很多人提议对漕运进行改革。漕运存在诸多弊端,还遭朝中非议,这让漕运总督这个职位的价值大幅缩水。大家都清楚,这时漕督的地位和权力比不上各省巡抚。乾隆朝后,漕运总督转任各省巡抚很常见。
更尴尬的是,漕运事务虽关联八省,却无实际行政权。因此,时常会出现巡抚不把漕督当回事的情况。特别是晚清,各省巡抚宛若一方霸主,愈发不将漕督放在心上了。
清末推行官制改革,漕运总督首当其冲被裁撤。光绪三十年,这一官职摇身变成江淮巡抚,驻地依旧是淮安。江宁布政使管的四府、二州划给江淮巡抚管,和江苏巡抚分治江苏,不过仍受两江总督统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