霁蓝釉又称祭蓝釉的原因

丽旭聊文化 2024-01-25 06:23:29

祭蓝釉,亦称霁蓝釉、积蓝、宝石蓝或祭青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陶瓷釉色。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唐三彩,其中已见蓝色釉的使用。元代景德镇成功以钴为呈色剂烧制出蓝釉。进入明代,自洪武年间起,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至万历各朝,均有制作蓝釉瓷器的记录,尤其是宣德年间的作品质量居高。

清代康雍乾时期,瓷器生产技艺达到鼎盛,祭蓝釉的独特风格尤为显著。清早期《南窑笔记》中对宣窑的评价中提到:“宣窑……又有祭红、祭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这表明霁蓝釉在当时已被视作高级瓷器的代表。

霁蓝釉是中国瓷器中极为重要的一类,其色泽宛若“雨过天晴云破处,者(古汉语,通“诸”)般颜色作将来”,因瓷器发色像雨后初晴的天空,故得名“霁蓝”。然而,在传统制瓷过程中,“霁”字有时又被书为“祭”,导致两字在陶瓷领域内交替使用。

起因是明洪武二年朱元璋皇帝刚刚上位后颁布的圣旨,为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强调节俭原则,规定所有祭祀活动禁止使用青铜器,必须以瓷器取代。自此,陶瓷祭器成为官窑的主要产品。在特定时期内,瓷器的生产数量庞大,且工艺精细。

明清时期,皇家祭祀活动内容繁多,包括祭天地、山川社稷等重要事项,均需定期举行盛大仪式。在明朝,多位皇帝信奉道教,进一步推动了祭祀活动的盛行,不同的祭祀场合要求使用不同颜色的瓷器。在祭祀活动中,对颜色的使用有严格规定:祭天用蓝色,祭地用黄色,祭太阳用红色,而祭月亮则用白色。在执行祭祀礼仪时,对于规定的颜色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有任何疏忽。因此,明清时期的官窑祭蓝釉瓷器专为祭祀上天而制,具有极高的身份地位,其烧造技术长期为皇家所独有,民间严禁仿制。

直到清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动荡,窑工为了生计,霁蓝釉瓷器逐步开始走向民间,由于它出身高贵,又与皇家祭祀有关,为了通俗易懂,雨过天晴的“霁”字通常被书成“祭”字。

霁蓝釉作为瓷器中的重要分类,其市场热度持续不减。与青花、粉彩、五彩及珐琅彩等高价品种相比,霁蓝釉瓷的交易价格相对较低。

据调查显示,清代雍正和乾隆年间的霁蓝釉瓷器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举例来说,2023年一件雍正时期的霁蓝釉橄榄瓶以1375万元的价格成交。

根据市场总体状况分析,霁蓝釉瓷器虽然偶尔能拍出高价,然而其普遍价格水平并不高。在2000多件藏品中,仅有不足百件的价格超过百万元,这些多为霁蓝釉与粉彩或描金相结合的作品。

显然,藏家对霁蓝釉瓷器的了解并不深入,导致其大多数作品的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这一现象表明,霁蓝釉瓷器是一个潜在的投资价值洼地,有洞察力的投资者能够在此发现潜在的商业机会。

0 阅读:78

丽旭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