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戴本孝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位极具个性的画家,他的视野也不拘泥于所面对的景色而是在画面中寄托了很多个人的情感,在实景之外别构一处新的天地,将他的心境与画境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将画面营造出一种简淡模糊,荒寒孤寂的独特意境。
明末清初的中国画坛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与同时代的清初四僧,清六家等璀璨群星相比,戴本孝似乎光芒略显不足。
但在清初的遗民画家群体里,无论是画风还是人格,戴本孝都是独树一帜的,笔下的作品多枯笔淡墨,以重叠的皴法表现山水,给人以肃穆之感,画面显得冷逸、安静、从容,形成一种疏淡简远的绘画风格——“渴笔焦墨”。
《黄山图册》 册页
用尽余生追寻梦想戴本孝,字务旃,号鹰阿山樵。虽生于望族,清初时他的父亲戴重,加入了一个反清复明的组织,成为一名出生入死血战沙场的抗清斗士。当然了这个组织不叫“天地会”,他叫“复社”。
名字虽好,却不可能实现期望。反清复明的起义终因寡不敌众以失败告终,戴重也在这场血战中被伏兵流箭射中,生命垂危。
危难时刻,戴本孝救父突围逃回了家乡,康复后的戴重不愿祸及乡里而削发为僧,并将全家老小留由戴本孝负责照料。
心魔易触,深渊难出。有着大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理念的戴重,无法忍受不光彩的苟且偷生的生活,终于不顾榻前子女们的苦苦哀求,绝食自尽,了此残生。
国破家亡,父亲绝食而死,生活的重轭从不因为你还未成年就放过你,心灰意冷的戴本孝不得不一肩扛起了全家老少的生活重担。
《华山图册》册页
他率领家小辗转流浪于铜井县、横望,石血湖之间,生活艰难贫苦不堪,甚至有时到了难以糊口的地步,每到这时戴本孝就会给家人讲古时前贤忠烈,以身殉国的传说逸闻,以此鼓励年幼的弟弟,宽慰伤心的母亲。
此时的戴本孝是矛盾而痛苦的,他既不能抛却万千恼丝,远离是非红尘,也不愿去适应改朝换代的统治,因为在情感上他是与清王朝势不两立,绝不合作的。
他向往老庄的“清淡、无为”,但在现实中他又必须支撑起一个家,养家糊口,所以他选择隐居在迢迢谷西的鹰阿山中,这一隐就是十来年。
直到远游多年的二弟返乡,娶妻定居,他才开始全心全意投入到热爱的诗画游历的生活之中。42岁的他开始广游名山,结交朋友,与此同时创作了许多不朽画作,直至了此余生。
真实的世界在他的怀疑、忧叹、否认的心中都化为淡远模糊的图景。对旧日河山的羁恋,往日的追思,父亲和同辈们殉节流血的余痛都凝聚成饱含泪点的墨点,并通过描绘自然河山,来安抚治愈自己残破的内心。
《华山图册》册页
以枯笔绘心影,以淡墨抒胸臆特殊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影响了戴本孝的性格,也在无形中为他规划出了一条独特且丰富的山水学习之路。
戴本孝初时临习吴门画派,后上追宋元诸家之法,他师法古人但不拘泥于一家。
以《浓绿生阴图》为例,这幅画参考了文征明的样式,画面空灵缥缈,气势跌宕起伏,下部繁密中上段疏朗,山石刻画严谨用笔绵密,是受到了文徵明的启发。笔墨上运用了渴笔点描的方法,局部已见苍茫之态。
四十岁后戴本孝师法自然,重视写生,一方面将传统与自然相结合,另一方面积极地吸取同时代画家们的先进的绘画思想。与大多数新安画派的画家一样,戴本孝也学倪瓒,学他的淡远的笔墨意趣,而不是只求表面“疏朗”的画面样貌。
《浓绿生阴图》局部
此外他还将王蒙的解索皴,和布置丘壑时的峭拔幽邃以及画面中秀润苍茫的笔墨效果融入了他的画中,使他的作品与新安画派的其他画家相比多了一份浑厚华滋。
以《华岳十二景图册》为例,整册皆为竖式构图,尺幅不大然而却章法多变,布局虽满却不作繁复的描绘。他以秃笔在纸上来回轻拂勾勒,再用淡墨略略皴擦,最后罩染一层清墨,融合而成,因此笔迹已无迹可寻,线条消融于画面,融于物象之中。
戴本孝摒弃了浓墨重彩的手法,避开复杂的结构,削弱了描绘对象的立体感,只要寥寥几笔,淡淡点染就已心满意足了。他把自然界的山川流水融入极其单纯的笔墨之中,构造出最奇特、最简洁、最和谐美的气氛。
再如《寒林远岫图》,画面构图非常简单,近景处似是一座小桥又似是水岸的一片农田,中景处着重刻画了五棵枯树,树旁茅屋内一老者仰头望向远方,远景山体走势平缓,山凹处垂落的瀑布消失在浓雾里。
树干的外轮廓用毛瑟的干笔擦出,渴笔淡扫树干擦出机理,转折处再以浓墨复勾,山石的刻画也是如此,部分山体表面出现了也出现了中锋行笔扫出的痕迹,整幅画面积墨的地方也不多,墨色浓重处是依靠控制下笔时的力道和速度直接得出的效果。整幅画面气象荒寒萧疏,用笔简洁疏放。渴笔的运用和构图方面已初具晚年风貌。
戴本孝的晚年形成了“以枯笔写元人法”的独特面貌。构图趋于简洁也更为大胆,笔墨技法方面枯笔积墨法越发成熟,墨调淡渴,惜墨如金,部分作品营造出一种“乳白色的梦幻境界”。
《山水图》册页是他离世前1年所做,也是他晚年的精品之作画面中诗与画内容与意境巧妙结合,且作品题跋中出现的“最分明处最模糊”成为了戴本孝山水画理论的经典名言。
画面上元素不多,构图极简。画面墨色淡渴,除了梅树,长者和山崖间的房屋墨色偏重其他地方皆以毛瑟笔触淡淡擦出,尤其近景处画面右下方的小船除船桨墨色稍重船身几乎模糊到不可见,而远山的处理更是模糊到似有似无,仿佛画面中笼罩着一层薄雾。
然而虽然墨色淡,画面却完全不会感觉平或者板,梅树长者的的刻画细腻传神与右侧小舟的简单刻画形成对比,而茅庐和水口的实反衬这近旁的的山崖使简淡得近乎白色的山体瞬间具有了体积感,打开画面了空间。
结语:
戴本孝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是冰冷的、枯寂的,甚至是置身于外的,由于过早地背负了家庭的重担,虽然后来其弟远游归家,但他仍是家中的当家人。
所以,他和倪云林散尽家财、泛舟太湖不同,和渐江孤身云游亦不同,他不可能真正做到“出世”。因此,他画虽清冷、枯寂,但也有“我欲栖心归淡远,复嫌违俗过于疏”之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