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洗濯泉透晶莹
一一蔡玉洗先生逝世周年祭
▓ 陆幸生
癸卯岁末 ,惊悉原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译林出版社社长、凤凰台饭店总经理蔡玉洗博士,因病于2023年12月13日不治逝世。享年74岁。他为人正直忠厚,工作认真敬业,待人坦率诚恳,是位有思想有才干有创新精神的出版人。回顾以往,与其交集甚多,每每与之有思想碰撞交流,共同语言较多,价值观相近。他的过早辞世,令人悲痛。
玉喜兄人品好,业务精,有开拓精神,在江苏出版界履职期间每有创新。曾在八十年初破除禁忌,首次在全国出版社引进台湾作家琼瑶作品和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创建非虚构文学期刊《东方纪事》和学术性季刊《学人》,并将海外和港台地区文学理论及言情、武侠小说引进大陆,对于文学艺术的多元化多样化开一代先河,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同时为初创时期的江苏文艺版社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引进了一批开拓性青年编辑人才,他的创新性思维和开拓精神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上世纪89年4月,我在淮阴新华印刷厂挂职期间,玉洗找我帮忙,一周内安排印制两万册纪实文学《王实味和野百合花》一书,我请生产科特别安排日夜加班赶印,如期交付。蔡为此专程赴淮阴,我曾陪他去沭阳农村老家看望其年迈的父母,后来我们一直多有交流,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所主持的凤凰台宾馆几乎成为全国出版界宾客往来歇脚住宿之地,同时也是同行中最有文化特色的餐饮宾馆。
其创建的凤凰台宾馆店所构建的宾馆类文化出版特色经营模式,一直赓续传承沿袭至今,在业界有相当影响力。九0年代初我的出版类随笔集《书海波澜》在付梓前,嘱其为序,玉洗欣然从命。以《工作着,写作着》为题,为文集问世,以壮声色。
蔡玉洗博士。江苏沭阳人,标准的农家走出的学者兼具人文情怀的出版家,融合时代商业精神的酒店经营者。因为文学和出版都是需要精心经营的,尤其是对于人的灵魂也即良知的经营把控,蔡玉洗属于这方面的佼佼者。
他和我几乎同时在七十年代末进入出版界,曾担任过江苏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译林出版社社长、凤凰台饭店总经理等职务,也是江苏省作协的理事。在改革开放年头,是个颇有创新精神和勇于进取的出版人,当然也饱受砦议。
我要说到的是至今不为外人所知的一件有关沭阳县农民书报刊市场发展壮大的往事,这事在当时也是颇有争议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接到举报:认为是未经批准的非法出版发行行为,应予取缔。我受总署副署长桂晓风委托前去调查。经暗访调查,沭阳当地的图书批发市场确实做得很大,影响遍及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主要是当地的农民。发行的图书,一是,各种文学性、专业性较强的各类图书集成,所谓"大部头书″,订价较高,实际销售价挌不足十分之一;二是,全国各大出版社原拟销毁的库存图书,低价批发给他们,加价销售,仍低于订价许多。打破原有国营新华书店垄断性经营,打破市场区域分割,多种渠道,多种营销手段,减少层层批发环节,直接面向读者的有效尝试。所有销售经营行为均得到当地工商税务部门批准,当地门店统一向市场管理部门缴费纳税。
由于和出版社合作,一切编印发行手续具备,再加上来自农村的庞大销售队伍,面向全国,不辞辛苦地走街串巷,进入城镇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教学科研部门宣传推销图书。图书品种多元,价廉物美,适用性强。从编印、发行到文化消费者手中,没有中间环节,手法灵活,折扣空间较大,让利销售,方便了读者购买阅读。但是,却直接冲击到传统新华书店层层分割的行业垄断性经营,而自然在价值规律导引下,为建设全国统一的图书市场奠定了基础。因而遭到图书发行“主渠道”一一新华书店系统的非议。
这其实是图书出版中间销售环节尝试直接避开多层批发直接面向市场到图书消费者手中的有益尝试。是发行体制改革首开先河的创举。既为图书出版者消化了库存、也使作品扩大了消费市场、拓展了利用空间、也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营销手段开辟了新的渠道。从图书出版的源头到销售的终端,在打造新型产业链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同时解决了贫困地区数万农民的就业问题。
在暗访调查中,我们发现此事源起于蔡玉洗博士为消化江苏文艺出版社的库存图书,由其在家乡的姪女组建的文化公司而对全县农民图书发行销售作出了示范作用。由此发端,产业的销售队伍不断扩大,形成规模效应。这是得到当时的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出台了相应的减免税收等政策进行扶持的。由是,产生规模化蝴蝶效应,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力。
但是,在历经数十年改革开放产业发展网络化、数字化后,沐阳农民的图书是否能够由粗放型自发经营到适应精细化现代化专业分工而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由人工推销到网络平台大数据管控下的现代销售经营模式的业态提升,则在当下还是个末知数。因为落后于时代的生产营销方式都将为飞速发展经济形势所淘汰。
现在民营书业与出版社的合作出版形式己经逐渐合法化、专业化、精细化形成规模产能。在网络平台的助推下经大数据分析而形成集约化、数字化效应,加上Al人工智能的介入而形成融入高科技原素的新质生产能力,完全融汇贯通于市场化潮流,成为某种全国统一大市场不可忽缺的趋势。
当年我们的调研报告上报总署后,总署未有禁止性回复,实际认可了这种有利当地经济和民生的自发型图书营销模式。现在民营出版工作室和出版社的合作出版形式己完全合法运作,民营发行业也渐成规模,成为国有出版发行业的有效补充。因为图书选题,在多数情况下,必须仰仗发行部门对图书市场动态的准确把控确立,而所谓社会效益是在图书市场的占有量来体现的,因而双效的有机统一,显示了读者对书刊的接受程度,也即市场价值规律调控下的供求消费定侓所决定的。所以笔者认为社会效益和书刋的教化功能最终还是会落脚于市场的多渠道营销,形成销售功能的再生产能力转化,才能将图书市场做大做强,在商品销售中体现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意识形态特殊商品对于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教育和道德审美功能。
在玉洗先生辞世一周年之际谨以小诗三首祭奠之:
一
玉洗濯泉透晶莹,
磨砺雕琢逾通灵。
微启龙门见琼瑶,
欲牵凤辇飛凤庭。
纪事东方折长剑,
闻道南国归彩云。
文星遥落痛岁暮,
唯酹江月哭蔡君。
二
落枝金陵松影高,
曲星殒空入寒蒿。
秦淮故垒見狂剑,
文枢狷士闻怨箫。
世事真诚反招隐,
黄钟清越续离骚。
昔君大材难为用,
忍见太虚飞羽毛。
三
博士功名翻纱帽,
校书文苑入林梢。
庙廊莠草偏风向,
松庭佳木重节操。
琴音幽瑟飞凤凰,
兰蕙清馨绕天骄。
开卷香溢透驿馆,
龙场悟道破寂寥。
农历甲辰年十一月十三日
2024年12月12日南京
夜于秦淮河畔
★蔡玉洗遗作
陆幸生文集《书海波澜》序言
工作着,写作着。
陆幸生是个忙人,这是大家都同意的看法,但对于"忙"的解释则各有各的说法。有人说他忙,是因为他干的工作忙且杂,往往一个案子来了,他就得办,身不由己,工作不容他停下来。当然也有人说,他的忙是自找的,不就是管管书报刊市场吗?不管又会怎样!言外之意,不管也翻不了天。按常理,各种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使这种生活方式能够合乎情理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就必须寻找一种支持这种生活方式的"哲学"依据。譬如,对现实生活,对日常工作抱积极态度的人,常以"工作着是美好的"作为自已的人生哲学;相反,对生活、对工作抱消极态度的人,常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慨叹,为了安慰自已反嘲笑工作忙的人:跑得快的马挨鞭子,磨面勤的驴事儿多。
看了幸生同志的《书海波澜》后,我的感觉是:他是个对生活、对工作极有热情的人。他的真诚、他的入世都带着强烈如火的忧患意识,似乎他的心中蕴藏着一座爱憎相依的火山,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丽与丑恶随时都能喷涌而出。他是一个不怕忙的人。在他看来,要忙就忙得翻天覆地,要忙就忙得有声有色。
在目前的世风中找一个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怕忙的人并不容易,找一个忙而不怨的个则似乎更不可得。所以我觉得让陆幸生去当管理书报刊市场的头儿真是组织部门的慧眼独具,所以他的前途将会比"跑得快的马"、"磨面勤的驴"更好。
幸生的文章都是与书有关的。这其中有与本职工作密切的大案追踪,还有对当前出版工作中某些热点和倾向性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后写出的专论与随笔。这些文字除了是对某些案件来龙去脉的真实纪录外,字里行间还显示出他对书报刊市场宏观管理的真知灼见。
幸生作品集中的最后一部分是随笔。关于他的这部分文字我想多说几句。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我尤其喜欢随笔式的杂文。我想,这与我的个性有关。随笔的主要特点,一是散,二是淡。散,无非是兴之所至,随心为之,就象平常交谈一样,全是实打实的掏出心里话;淡,是把作者要表达的意念尽量平缓地流溢于文章的字句之中,不要像是吵架般地吹胡子瞪眼晴。
当然,散而淡的随笔也不是人人都喜爱的。有人喜欢鲁迅战斗式的檄文,有人喜欢林语堂、周作人式的小品随笔。正如四川、湖南人受辛辣,江浙人之喜甜淡,各人有各人的口味,不能强求一样。
看了幸生同志的文章,我惊异,散淡和辛辣竟能如此谐调地统一于他的作品风格之中!他的纪实文学、文论和专论,对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当代文坛的作家与作品种种文学现像进行"幸生式"的动情说理,其中有心平气和时的娓娓倾诉,也有横眉冷对时的剑拢弩张;这部分文字最能体现幸生同志的忧国情愫,也是他用力最多的作品。但就个人爱好而言,我最喜欢的还是最后一部分散淡的随笔,这一部分的文章短的多,长的极少,涉及的面几乎遍及我们当前生活的各个层面,文字朴实无华,落笔处处有趣,从中可以随处看出作者的知识积累和敏捷才思。
正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幸生思我的朋友中最忙的人。每看到他的文章发表,我都要对朋友讲:赶快读!因为,我的朋友多是爱文章的。不少人有才华、有思想、有知识,但才华消磨在闲聊牢骚之中,知识和着烟味、酒味消蚀在饭桌之上和沙龙之中。不断有新奇的想法和识见冒出来,不断有新鲜的策划出现,但年复一年还是停留在闲聊之中。思想和识见难以变成文章。幸生同志也是喜欢发议论的,朋友间闲聊时他经常口若悬河,新见迭出,敢于标新立异,说出自已的观点,不管这种观点是否正确都亳不隐晦地说出来、写出来。这种精神是我及朋友们深为佩服的。我们有时常以工作忙。抽不出空暇为遁词来为自己的庸懒辩护。看了幸生同志的作品集后,我的最大感触是;勤奋地工作着,闲暇时不停地写作着,不要怕写得短,不要怕写得杂,只要有感觉、有情绪、有话语、全都写出来。
一孔之见,说出来与幸生及朋友们共勉。
蔡玉洗
1996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