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议员提出振兴造船业的议案,看似是为了恢复二战时期的造船辉煌,但现实中的障碍重重,几乎让这一提议难以落地。美国从曾经全球造船业的领头羊衰退到今天仅占全球市场的0.2%,这一过程中充斥着政治、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原因。通过历史反思和对比当下美国和中国的造船业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提议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振兴”问题,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和国家战略的变化。
美国在二战期间的造船能力堪称全球第一,尤其是通过“自由轮”的大规模生产,满足了战争期间的运输需求。然而,这种辉煌是建立在非常特殊的战争背景下的。战争推动了大量资源的倾斜,加上美国本土未受到战火影响,使其得以快速扩大造船能力。但战争结束后,这种庞大的军事需求不复存在,美国造船业也开始逐渐衰落。战时的紧迫性、政府的干预以及大规模的资源投入都是造船业兴盛的关键,和平时期,这些条件不再具备。制造业向金融资本的转型美国造船业的衰落,与其国内经济结构的变化密不可分。二战后的美国逐渐完成了从工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过渡。金融市场的繁荣,使得投机和金融收益逐渐取代了制造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华尔街的兴起和制造业的空心化相伴而生,造船业自然也未能幸免。相比之下,造船这种耗时费力、利润回报低的行业,逐渐失去了美国资本的青睐。美国政客们提出振兴造船业,但在全球化和资本逐利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吸引资本进入这一行业,是一个极其艰难的任务。
瓦尔兹议员特别提到中国造船业的崛起,指出中国目前占据全球50%的航运量,而美国仅占0.2%。这是一个惊人的对比,但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而造船业正是这一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凭借其廉价的劳动力、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对外开放的政策,逐渐取代了韩国、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与此相比,美国的造船业因劳动力成本高企、技术更新缓慢、市场需求萎缩等问题,逐渐边缘化。劳动力与成本问题美国造船业的复兴,不仅面临资金投入的问题,还要解决劳动力和成本问题。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亚洲国家,导致制造业整体处于劣势。而且,美国的工会力量强大,企业很难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进行大规模裁员或调配工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造船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完成大量船舶的制造,从而赢得了全球市场。即便美国政客通过立法推动造船业复兴,但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和竞争力,结果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虽然美国在军事造船方面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技术优势,但这一优势无法转化为商船制造的竞争力。美国海军的军舰依然高度先进,但其高昂的制造成本让商船市场难以承受。而且,美国的立法规定军舰必须在国内建造,这进一步限制了外部竞争的进入,造船厂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下,缺乏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动力。这与中国造船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不断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大众汽车的衰退与中国市场的竞争从造船业的衰退,我们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在德国的汽车行业中出现。德国大众汽车近期因与中国汽车企业的竞争而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关停工厂的压力。大众抱怨中国车企对其构成威胁,但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中国车的崛起,而在于西方制造业整体的衰落和市场结构的变化。西方国家在过度依赖金融资本和服务业的同时,忽略了制造业的基础,这才是导致其竞争力下降的根本原因。与其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的崛起,不如反思自身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失误。
美国造船业的振兴,实际上面临着与大众汽车相似的问题,即金融资本与制造业的背离。美国的金融资本过于集中于股市和华尔街,而忽略了实业的发展。造船业作为一个重资产、低回报的行业,吸引不到资本的青睐。而且,造船业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技术积累,这与华尔街逐利的短期主义背道而驰。因此,即便美国通过立法推动造船业复兴,能否吸引资本进入这个行业,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球化的反思与美国制造业的前景美国政客提出的振兴造船业的计划,反映了对全球化过程中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反思。然而,全球化不仅仅是中国、韩国、日本这些新兴制造大国的崛起,它也是西方国家自身选择的结果。美国造船业的衰退并非一夜之间发生,而是几十年来政策、资本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复兴造船业,不仅仅是通过立法或者增加订单那么简单,它需要从根本上调整美国的经济结构,重新重视制造业,才有可能重新赢得全球市场的份额。
美国提出振兴造船业的计划,虽然看起来是对当前局势的一种积极回应,但实际上存在重重困难。无论是历史经验、当前的产业结构,还是全球市场的竞争,都表明这一计划的成功几率非常低。美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已经严重下降,造船业的复兴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目标。与其将责任归咎于中国等竞争对手,不如从自身的问题入手,重新审视美国制造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