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十八年,在江西临川的一个普通乡村农居,一位中年人在柔和的月光下思索着,笔下是正在创作中的《牡丹亭》。
他叫汤显祖,是明朝著名戏曲家、文学家。
这一年他49岁,岁月和时局并未善待他,诸多的不公和壮志未酬让他的脸上留下些许苍老的痕迹,但不曾掩盖他眼中的清澈与坚毅,反而愈发坚信情感与正义。
他便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心境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牡丹亭》,让杜丽娘的传奇故事走进了当时百姓的戏曲作品里,也让这份中国的文化,流传了更多的国家和更多年的历史。
汤显祖生于1550年至1616年,是明朝戏曲繁盛的万历年间,而此时在世界的另一端,正经历着文艺复兴,有另一伟大的文人和汤显祖一样相信真情,在欧洲的文学史上闪闪发光,他便是威廉·莎士比亚,他生于1564年至1616年。莎士比亚这一生,遇见过温柔的人,于是写下了温柔待人的角色,他同样目睹了社会的矛盾和人民的痛苦,于是也写下了充满惨烈和悲情的故事。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活在历史的同一阶段,他们学习着不同的文明,经历着不同的人生,但他们笔下的故事却歌颂着一样的美好,他们也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下,努力地思考命运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汤显祖:一生痴绝处,笔下生流年。
汤显祖生于书香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21岁便中了举人,但在34岁时才得中进士,这十几年的选择与经历,成为改变他人生道路的重要转折。彼时科举制度已腐败没落,早已带走明朝选拔官员的最后清正之风,而秉持洁身自好的汤显祖,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时任首辅张居正想要对其笼络和合作,遭到拒绝。
汤显祖拒绝的是更顺理成章得入金榜的机会,更是拒绝了自己人生向那个泥泞时代屈服的可能。
汤显祖得中进士踏入仕途后,因上了一篇《论辅臣科臣疏》弹劾时任首辅申时行一党的诸多罪证而触怒天威,仕途遭贬,后赴遂昌任知县期间因只按内心理想主义实施“善政”而遭弹劾,于是递交辞呈,自此汤显祖的仕途名利之心已彻底消散,于是返回故里,潜心研究戏曲和文学创作。
汤显祖的政治理念可谓是充满着理想主义,他虽想在腐朽的官场求得重用,却从不愿同流合污,他虽只得知县一职,但却在管辖范围内努力按照自己相信的模样让贫瘠的土地熠熠生辉。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
——《午日处州禁竞渡》
这首诗就是汤显祖作于任职遂昌知县时期,表达了对端午竞渡赛龙舟一系列事宜的批判,汤显祖认为自己明明备置了菖蒲、竹叶、雄黄酒迎接端午节,却不想这还远远不够,各地为了准备端午节的赛龙舟可谓兴师动众,参与的龙舟手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这背后何尝不是那么多劳动人民的辛苦筹备和建造,汤显祖反问,明明屈原不是沉溺在我们这里的瓯江,却为何我们要如此劳民伤财地用竞渡来祭奠他。
对于端午和屈原的情怀和感念,多数文人笔下尽是伤感、踌躇之情,但汤显祖却与众不同,他并非对屈原不敬或不认同,相反他十分欣赏屈原那不同流合污坚持真理正义的信念,但他却心系一个从容平和的社会,他爱护百姓,他作为一方父母官,希望民生安定,这样可以理解他为何面对不认可的行为理念,不惜上书弹劾。
返乡归隐后的汤显祖一心文学创作,他过往几十年的人生中,早已看清了为官的险恶和情感的珍贵,他在《牡丹亭》中表达了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坚持内心所爱方能长久的思想,那句广为流传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便是出自他手。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牡丹亭记题词》
《牡丹亭》的故事讲述了官家小姐杜丽娘与梦中情郎柳梦梅跨越生死的爱情故事,他们在封建时代下追求感情充满坎坷,但是彼此都能勇敢冲破礼法,对爱情至死不渝,最终感天动地,终成眷属。《牡丹亭》内的经典名句把汤显祖认为的情感可以高于生死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认为,生死虽然完全不同,死者不可复生,但是在生死之间,最能看出极致情感,若是情意不能超越生死,那便不足以说深刻。
《牡丹亭》表现出的理念代表了汤显祖自己对社会的认知,也体现了他对人生和情感的思考,他崇尚创新和自由,不愿受封建礼教束缚,他追求真爱,坚持内心,甚至认为可以为此付出生命,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反叛和勇气,忠贞和坚守,何尝不是汤显祖真心希望的理想社会和理想爱情的模样,他一生在现实中追求这些不得实现,只好笔下创造出这浪漫温情的流年岁月。
莎士比亚:繁华落尽,只剩无法实现的理想情怀
莎士比亚生于英国中部沃里克郡,是当地的古老家族之一,幼年父亲便任市长,他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还有机会接触戏剧,尝试剧本写作,26岁时他写的剧本就得以上映演出。莎士比亚年轻时身处英国统治阶级稳固、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所以创作的作品多为轻松、愉快风格,大力宣扬真挚情感,代表作有《亨利六世》、《威尼斯商人》,也有鼎鼎大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进入中年后,英国农村圈地运动的进行,阶层矛盾逐渐加剧,经济形势下行,莎士比亚因此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痛苦和整个社会的挣扎,逐渐创作了一些充满悲剧的作品,著名的《哈姆雷特》就作于这个时期,哈姆雷特充满变数的人生和复仇路上阴差阳错的悲剧,让那句流传千古的名句家喻户晓:生存或毁灭,这是个必答之问题。
在莎士比亚的中年到晚年时期,国家经历了王权腐败,矛盾尖锐,世风日下。在他短暂的一生中,看到了一个社会从相对繁盛迅速走向衰败,他笔下的故事不如曾经欢快,但也鲜少写下想要抨击的黑暗,反而多了一些幻想和浪漫元素。他深知眼下的生活并不是他理想的社会模样,他为那些丑恶感到不耻,同时为仅存的真情善意感到珍视,于是写下了许多想象中的美好,他创作的《十四行诗》诗集,在其中歌颂着生命、青春和情爱。
爱是亘古长明的塔灯,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十四行诗第116首》
当四十个冬天围攻你的朱颜,在你美的园地挖下深的战壕,
你青春的华服,那么被人艳羡,将成褴褛的败絮,谁也不要瞧:
那时人若问起你的美在何处,哪里是你那少壮年华的宝藏,
你说,“在我这双深陷的眼眶里”,是贪婪的羞耻,和无益的颂扬。
——《十四行诗第2首》
无论是戏剧,小说或是诗歌,莎士比亚始终关注着不同性格的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展现的人性魅力和真情实感,虽然理想的世界最终并未达到,但文字可以带来他内心真实的期望。因此,他笔下的人物虽有缺陷但仍坚持内心正义,他笔下的诗句虽然飘渺却仍让人感到追求的力量。
汤显祖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莎士比亚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有趣的是,后世有人称汤显祖为“东方莎士比亚”,可见二人在创作情感理念上颇有相似。他们都接受了当时社会的良好教育,幼年时就展现文采,但这一生写下的都是现实中无法看到的理想主义;他们内心都秉持自己的价值观,相信善良正义,哪怕看过世俗的泥潭依旧写出人性和爱意的美好。他们不会知道彼此,他们每每对着理想的花火灿烂写下人生真情时,定不会想到其实这样的理念和情感,也此时此刻在世界的另一端,同样灿烂。
作者:珮安歌,热爱文字和火锅的欢脱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