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发生一起毒蛇伤人事件。现年68岁的许姓村民在田间作业时遭遇意外,其右手被剧毒蛇类咬伤。据医疗记录显示,事件发生于谷雨节气后的晴好天气,当事人在翻整菜地时移动石块,突遭藏匿其中的蛇类攻击。
伤者回忆,事发当日上午十时许,其正在自家承包地准备春播工作。在翻开一块石板时,突然窜出一条体长约50厘米、躯干宽度接近成人两指、通体灰褐色伴有暗色环状斑纹的蛇类。该蛇以极快速度咬住当事人右手中指指节,整个攻击过程仅持续数秒。受惊之下,当事人迅速用身旁的木棍将蛇击毙。
接诊的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陈红波介绍,患者入院时体征显示:右手中指可见明显齿痕,局部组织呈现紫绀状态,肿胀范围已扩展至前臂中段。经鉴定,致伤蛇类为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民间俗称"五步蛇",系我国十大剧毒蛇种之一。
动物学专家指出,尖吻蝮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头部呈明显三角形,吻端上翘,躯干部有灰褐色菱形斑纹。该蛇种毒液含血循毒素,可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损伤。浙江省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境内分布有50余种蛇类,其中具毒性物种15种,主要包括短尾蝮、原矛头蝮、银环蛇等。
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暴露出部分农村地区居民急救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浙江省疾控中心2023年发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省内山区县市每年接报毒蛇咬伤病例约2000例,其中超六成患者存在不当自救行为。为此,省内卫生部门已启动"平安乡村"专项行动,计划在蛇类活跃期(5-10月)组织专业医疗团队深入基层开展急救培训。
目前正值惊蛰过后蛇类活动频繁期,农业部门提醒户外作业人员需提高防范意识:穿戴高帮胶鞋及加厚手套;携带竹竿等工具先行探查草丛区域;避免徒手翻动石块或枯木堆。若不幸遭遇蛇咬,务必牢记"三要三不要"原则:要记住蛇体特征、要保持制动体位、要及时就医;不要奔跑加速血液循环、不要切开伤口、不要迷信民间偏方。
该案例为公众敲响安全警钟,凸显提升全民急救素养的重要性。医疗机构建议,农村家庭应常备蛇伤急救包,内含弹性绷带、消毒器具及急救说明书。随着气温持续回升,卫生防疫部门将加强蛇伤防治科普宣传,切实保障群众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