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美贸易战的“连续剧”似乎终于迎来尾声。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放出风声:“未来3到4周中美将达成协议,一切可能结束。”
与此同时,英伟达CEO黄仁勋脱掉标志性皮衣、换上西装,连夜飞抵北京。
美方的算盘
特朗普的“乐观预测”并非空穴来风,自2024年起,美国对华关税政策已显疲态。数据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占比从2017年的21.6%降至2024年的13.4%。
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政策,本质上就是殊死一搏,但美企和消费者却为此买单,小企业因进口成本飙升濒临倒闭,农民因失去中国市场陷入债务危机,甚至汽车行业也因零部件关税面临产能下滑。
特朗普口中的“让制造业回流”成了笑话,美国本土生产成本高企,企业宁可转向东南亚,也不愿回国。
以美国中西部大豆农场为例,中国曾是最大的买家之一,但贸易战导致对华出口暴跌70%。伊利诺伊州农场主约翰·米勒无奈表示,仓库里堆满了滞销的大豆,银行催债电话更是一个接一个。
类似困境蔓延至汽车业,福特因零部件关税被迫推迟电动皮卡生产计划,而特斯拉上海工厂却逆势扩产,2024年对华销量占比突破40%。
更尴尬的是,白宫期待的“中国来电”始终未至。商务部发言人早就明确表态:“谈,可以;打,奉陪。”
美方原以为关税能逼中国妥协,却低估了中方的准备。中国出口市场早已多元化,对欧盟贸易额飙升,半导体设备进口逆势增长,国内消费占比提升至GDP的19.7%。
特朗普的“极限施压”不仅没让中国低头,反而让美国农民和中小企业成了“炮灰”。
美国小企业主们也没闲着,数家中小企业联合起诉政府,指控特朗普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征关税。法律专家指出,若法院认定总统越权,关税政策可能被紧急叫停。
芯片禁令下的企业自救
如果说关税是明枪,芯片管制则是暗箭。美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升级后,英伟达H20芯片被“卡脖子”,直接导致其季度损失55亿美元,股价暴跌。
黄仁勋的北京之行,实则是求生。
中国贡献了英伟达近三分之一的营收,更是其AI技术落地的重要市场。他在会谈中反复强调“不放弃中国市场”,甚至承诺调整产品线以符合监管。
这种急转弯,暴露了美企在政策夹缝中的无奈。
事实上,此前的中美芯片战中美国的封锁反而加速了中国半导体国产化。
2024年一季度,中国芯片进口量下降12%,但半导体设备进口额增长15%,中微公司的5纳米蚀刻机已进入台积电供应链。
更关键的是,中国重新定义“集成电路原产地”,要求芯片制造环节中50%以上工序在中国完成方可视为“国产”。
新规一出,三星立刻宣布在西安扩建存储芯片厂,台积电也加速南京28纳米生产线落地。
可以看出,白宫本想掐住中国脖子,结果逼出了‘中国芯’。”
黄仁勋此行还带着另一层目的,抢占中国AI市场。2024年,中国AI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百度“文心一言”、科大讯飞“星火”大模型已落地工业、医疗场景。
英伟达若失去中国市场,等同将AI霸权拱手让给华为昇腾芯片。
特朗普政府总爱把关税挂在嘴边,但中方手中的“王牌”显然更多。英国《金融时报》分析称,中国掌控稀土资源、拥有庞大内需市场,还能通过“一带一路”分散出口风险。
反观美国,加征关税推高通胀,消费者为进口商品多付25%的费用,车企和农场主集体抗议。
贸易战没有赢家,但中国明显扛得更稳。
全球90%的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手中,而F-35战机、特斯拉电机都依赖稀土永磁材料。相比之下,美国唯一稀土矿Mountain Pass的产量仅占全球15%,且需将矿石运到中国加工。
当美国关税大棒砸向2000亿美元商品时,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突破1.2万亿美元,占外贸总比重升至35%。
印尼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基建项目,不仅消化了国内钢铁产能,更建立起人民币结算的贸易闭环。
文化差异也左右着博弈结局,美方追求“速战速决”,而中国擅长“持久战”。正如商人吴冕卿在《纽约时报》所写:“中国人骨子里有韧性。”
而特朗普的反复无常,不仅削弱了美国信誉,还让盟友开始怀疑跟着美国混,三天饿九顿?
虽然在中国的强力反制之下,特朗普出现了松口的迹象,还表示将在未来3-4周达成协议,可能会结束中美贸易战。
但毕竟这仅是特朗普的说法,是不是一厢情愿还得等美国政府后续的态度。
中美关税战或许即将落幕,但伤痕仍在。美国农民、小企业和消费者为政治博弈付出了真金白银。中国则加速了“去美化”进程,代价是短期的阵痛。
未来,合作仍是唯一出路。正如黄仁勋所说AI发展需要全球协作,若美国继续将科技和贸易武器化,最终被孤立的可能是自己。
参考资料
特朗普称与中国的协议可能在未来3-4周达成
2025年4月18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特朗普称相信可以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
2025年4月18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时隔3个月再来华 黄仁勋:坚定不移服务中国市场
2025年04月17日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