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当年那么火,胡歌仍有遗憾丨国剧60讲第三季(17)

影艺独舌 2021-11-30 12:35:50

大家好,欢迎来到国剧60讲第三季,我是主讲人李星文。在之前的节目里,我介绍过很多谍战剧,也一直有观众呼吁让讲讲《伪装者》。听人劝,吃饱饭,今天就满足他们的要求。

《伪装者》于2015年8月31日在湖南卫视首播。《伪装者》和《琅琊榜》的接力热播,让刚刚在江湖上亮相的正午阳光一飞冲天。《伪装者》由张勇编剧,李雪执导,侯鸿亮任制片人,通过明氏姐弟的视角,讲述了抗战时期国、共、日、伪四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殊死较量。

《伪装者》和《琅琊榜》播出周期有所重叠,这是侯鸿亮团队不愿意看见的。但两部剧播出期间腐女趣味大行其道,站CP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两部剧的浪涌式推进形成了独特的激荡效应。《伪装者》是一开播就收视高走的,《琅琊榜》在电视端本来有些慢热,但后来也被推向了热议的巅峰。《伪装者》的CSM50城平均收视率为1.932,全国网的平均收视率为2.26。当时业界对收视榜单还没有过多的质疑,这样的成绩意味着这部剧实实在在地受欢迎。影视独舌当年也对《伪装者》做了很多报道,采访过主演胡歌、编剧张勇和制片人侯鸿亮,他们的解读现在看来别有一番滋味。

胡歌可以说一直有谍战情结,他很喜欢之前的经典谍战剧《潜伏》和《悬崖》。他自认之前演“男孩”的戏较多,很想拍一部烧脑的、阳刚的“男人”戏,像《谍影重重》也行。《伪装者》是他等了多年的题材,但明台跟明楼比,并非下棋的人,只是任务的执行者。胡歌看了10集《伪装者》的剧本,接下了这部戏。促使他接戏的主要因素不是特工戏份,而是剧里的情感戏打动了他,明台和他的老师、搭档、家人之间的情感戏,写得特别好。胡歌用伞来形容明家四姐弟的关系:靳东饰演的大哥明楼像伞面,为一家人遮风挡雨,家里的每个人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王凯饰演的明诚像伞的骨架,帮家里做各种事情,支撑着大哥也支撑着整个家庭。刘敏涛饰演的大姐明镜则像伞把儿,牵着自己长大。而他就是那个举着伞也一直被伞罩着的人。

应该说胡歌对剧本的辨识力很强,演出也到位,明台与哥哥姐姐、与老师王天风、与搭档于曼丽的情感戏,都称得上是感人至深。这正是《伪装者》能够紧紧抓住观众的重要原因。不过,在面对面的对话中,他也谈到了剧中留下的一些遗憾。胡歌觉得,《伪装者》还是略显仓促,拍摄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补救了,有的来不及补救。谍战剧的逻辑要非常缜密,有些细节如果解释不清楚,观众会有疑问。比如说,明台和于曼丽一起去杀汪芙蕖那场戏,画面很美,造型很帅,动作很脆,但如果是写实路线,就没必要弄得那么复杂。汪芙蕖一个人在包房里,门口只有几个保镖,干掉他并不难,整个刺杀过程还是有点刻意。为了让观众喜欢,做得比较商业化。

胡歌有一位导演朋友叫张筠,他们之前合作过一部剧叫《苦咖啡》。剧虽然没有打响,张筠却成了胡歌的诤友。《伪装者》播了之后,张筠马上给胡歌提意见,说你第一场戏就演得不对,就是明台在飞机上第一次遇到王天风那场戏。他说这个人刚出来的时候只是个毫无戒心、很单纯的大男孩,不该用那种很深邃的眼神看着王天风,太端着了。你这样,这个人物就不成立了。事实上,那场戏是胡歌进组第一天拍的,当时还在找感觉,他看了剧本也不知道这场戏的分寸应该怎么拿捏。

胡歌的星路很顺,出道即以《仙剑奇侠传》大火,随后在唐人的港式剧组里成长,演了很多偶像剧,也渐渐进入了熟练而无热情的状态。他参演话剧《如梦之梦》,接演生活剧和谍战剧,不断拓展视野,锤炼演技。他和正午阳光合作,先在2014年拍了《琅琊榜》,又在2015年拍了《伪装者》。《琅琊榜》经历了漫长的后期制作周期,《伪装者》却是杀青不久就登陆了如日中天的湖南卫视。这两部剧把胡歌的事业推上了巅峰,他从此成为了颜值和演技兼得的代表。

《伪装者》带火了剧中的一众演员,也让编剧张勇名声大振。张勇是成都市川剧院编剧,《伪装者》是她的第二部电视剧作品。她说,《伪装者》的故事虽然设定在一个非常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又是红色谍战题材,但实质上还是侧重于表现人物的命运沉浮。亲情友情爱情和紧张刺激的谍战手法,她都是很用心在写,在丰满故事和塑造人物上,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在谍战剧中增加情感元素,是张勇的一个重要创作方向。她觉得以往中国的谍战剧,突出的是 “孤独”的特工英雄,而英雄背后的爱人、亲人及情感世界都被很克制地淡化了。她的第一部电视剧《一触即发》,写了一对孪生兄弟的故事。观众对戏中的兄弟亲情十分喜爱。

因此,在《伪装者》的创作中,情感纠葛也成为作品的一个重要元素。当谍战故事的发展线索和明家关联起来时,不同的家庭成员因不同的意识形态、立场、价值观,对事件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既构成了谍战故事线上的戏剧冲突,也构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戏剧冲突。明楼身份最复杂,一人连结汪伪、军统、中共,所谓“三面间谍”。张勇并不是以现实中的某个人物为原型写的,他写的是一个真实的隐秘的英雄群体的缩影。她说,曾经有一大批特殊战线上的无名英雄,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牺牲。他们中有些人没有墓碑,没留下名字,甚至至死都背负着汉奸的骂名。创作出与他们有关的、震撼人心的故事,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有一种说法:《伪装者》创造了一批新的观众。传统的观众仍然在看戏,看执行任务的起承转合,看人物命运的跌宕浮沉,但也有一批观众重点不在看戏,而是在看CP。三兄弟之间的“暧昧”互动,被拿着放大镜来审视、把玩。张勇说,“其实我根本不懂这个CP,我们是照兄弟情做的,李雪导演拍得比较精致,细腻。我给的台词也挺刚的呀,没有觉得谁的台词柔情似水。兄弟之间打嘴仗,就像我们办公室的同事互相打趣一下,干活累了开开玩笑,或者家庭成员之间开开玩笑。我没有想到有些观众那么想,我也不是太懂其中的意思。”

后来张勇真的去了解了一下,CP的意思就是“官配”,明台的官配就是程锦云。虽然她写戏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男男CP的问题,但她也左右不了观众。她是用传统观念支撑创作,不太接受这种对兄弟情的理解。张勇说,“我们做的是可以背靠背的兄弟,我可以把自己的命交到你手上,他们之间有战友情,如果这个叫CP,那我就不知道了。”客观说来,《伪装者》是情感型谍战剧,也可以说是偶像型谍战剧,就谍战的硬核度来说,比《潜伏》《黎明之前》等剧还是略逊一筹。时势造英雄,恰当的作品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伪装者》也是一门好生意。制片人侯鸿亮介绍说,原打算做一个3000万投资的中小成本制作,销售回报6000万以上,就能实现100%的投资回报率。后来在创作、生产中发现,只有追加投资,才能在演员和制作上达到导演满意的标准,于是投资翻了一倍,决算6000万。这样一来,因为销售的盘子所限,回报率就有所下降。不过按照侯鸿亮的说法,利润率还是达到了70-80%。尤其是以比较快的速度完成制作和销售,他们还是比较满意的。其实,《伪装者》和《琅琊榜》带来的品牌效应,绝非单一项目的回报率可以计量,正午阳光的“国剧门脸”之路由此开启,至今声誉不衰。

不过,在其后的六年里,正午阳光主要是改编了阿耐的系列小说,《欢乐颂》拍了三部,《大江大河》拍了两部,《都挺好》拍了一部,而海宴的《琅琊榜》也拍了续集,并没有延续谍战序列。今天的节目就到这儿,谢谢收看。主讲人 | 李星文

0 阅读:726
评论列表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