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开国大典播音员致信北京电视台:毛主席根本没说过那句话

探索智慧者 2024-03-25 21:51:23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毛主席从来没有说过那句话!”

1997年,开国大典播音员丁一岚致信北京电视台,要求一个节目更正关于开国大典的谣言。

丁一岚说的到底是哪句话?

当年在开国大典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疑团:开国大典的发言

1997年6月18日,退休老人丁一岚正在整理自己的传记。

连续低头写作了数个小时后,有些腰酸背痛的她站起来在房间里走动,并随手打开了电视。

恰好北京电视台正在播放一档知识竞赛类节目,主持人提的问题大多都是与近代史和文化常识相关的。

丁一岚

节目中,两个青少年选手限时抢答,随着气氛越来越紧张,丁一兰也看得兴味盎然。

不一会儿,主持人提到了一个与丁一岚息息相关的问题。

“第十题,以下哪句话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中说的?”

要说起开国大典毛主席的发言,没有人比丁一岚更清楚。

她立刻竖起耳朵仔细听,结果有个选手抢先回答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话音刚落,主持人激动地表示回答正确,同时宣布这位选手挑战成功,全场立刻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但听到这个答案后,电视机外的丁一岚却皱起了眉头。

在她的记忆里,毛主席根本没有说过这句话。

为了查证,她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当年的笔记。

把破旧的笔记本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丁一岚更加确定毛主席的确没有说过。

于是,她立刻致信北京电视台,写道:

“开国大典上,毛主席从来没有说过‘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你们的节目这么做是张冠李戴。”

并在信件末尾署名“丁一岚”。

由于信件送到时正好是周五,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没注意,直接混在文件里送到台长办公室。

结果,台长看到信封上的署名之后大吃一惊,立刻打电话给秘书,让他务必把丁一岚请过来,感叹道:“她才是活历史,是开国大典的见证者啊!”

没错,丁一岚就是开国大典的亲历者,是战火中淬炼的广播界泰斗级人物。

丁一岚原名刘孝思,1921年出生于天津。

或许因为出生于乱世,她从小练就了超乎常人的胆魄。

1935年,随着日军侵华步伐的不断加快,关东军踏破山海关,意图将战火燃烧到整个中华大地。

而此时的蒋介石仍旧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对日军的侵略行为置之不理。

此事不仅引起各民主党派的不满,也让在校的青年学生们悲愤交加。

12月9日,天津各高校,中学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要求蒋介石全面抗日。

当时丁一岚只有14岁,她瘦削的身体举着鲜红的旗帜,毅然站在了队伍的前排。

哪怕民国警察开枪威胁,她也丝毫不惧,甚至迎着枪口大喊抗日的口号。

也正是在这次活动中,丁一岚和同学们接触到了红色思想。

此后,她到处寻找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日夜苦读,并且逐渐对红色圣地延安产生了无限向往。

于是,丁一岚收拾行囊,决定一路向西。

磨砺:战争淬炼的玫瑰

1936年,在抗日战争最关键的时刻,15岁的丁一岚千里迢迢来到延安,为了理想和信念在党校学习。

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她被派到《晋察冀日报》工作。

但她刚工作没多久,平山县发生了一件令人悲痛的事。

一名叫陈珍妮的妇女因为抗日积极,经常为敌后的红军战士提供情报和帮助,遭到丈夫和公公的反对,被他们联手杀害。

这件事在根据地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妇联的同志们格外关注。

此事不仅是陈珍妮的个人悲剧,还关系到众多妇女参与抗日的积极性和权益,丁一岚听说之后气愤不已。

她以笔为刀,含泪写下300字的文章《血的控诉》,然后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

她的文章写得感人至深,仿佛陈珍妮女士在亲自诉说一样,不少人看过之后潸然泪下,开始积极投入解放妇女的运动中。

从那之后,丁一岚经常用笔杆子这个锋利的武器,为百姓和少数群体伸张正义,她敢做敢干的性格和激昂的文笔引起《晋察冀日报》总编辑邓拓的注意。

后来,两个在文学上都有造诣的人相互欣赏,并结为了夫妻。

邓拓与丁一岚

可惜在国家危亡的年代,他们很难拥有甜蜜的婚后生活。

1943年,丁一岚已经怀孕八个月,她挺着硕大的肚子,行动不便,但此时日军战斗机正在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疯狂轰炸。

一天,随着一声炮弹爆炸的巨响,老旧的窑洞摇摇欲坠,报社的同志们抓起纪要文件疯狂向外跑,丁一岚气喘吁吁地跟在最后。

邓拓站在防空洞里愁眉不展,忧心道:“这样不是办法!”

短短半天的时间,日军已经进行过五六轮轰炸,如此密集的火药力度,他们根本抵挡不住。

此时,报社众人只能选择撤退。

可撤退这条路也不太平,时刻都要提防日军沿交通运输线袭击,所有人把资料装进铁皮箱,抱着文件从山林里穿行。

丁一岚身怀六甲,行动缓慢,丈夫邓拓本来想背着她走,但她心里明白,这样只会拖累邓拓。

丁一岚当机立断,对丈夫说:“你别管我,你带着同志们和文件一起走,我躲到老乡家里去,就说是农家的普通妇人。”

这太危险了,邓拓说什么都不肯答应。

丁一岚却抓过一颗手榴弹攥在手里,斩钉截铁下了决定。

之后,她乔装打扮成当地的怀孕妇人,成功在敌人的包围下潜伏下来。

就连生产的时候,她手里都还紧紧攥着手榴弹,生怕有个万一,她势必要与日军同归于尽。

抗战胜利之后,经过战火的淬炼,丁一岚的文笔和心态更加成熟。

恰好此时组织需要播音员,丁一岚自告奋勇,弃笔从音。

1947年,她被派到阜平去建设新华社张家口广播站。

到了当地才发现,这里除了一间连门都破了的窑洞,什么都没有。

隆冬腊月,外面是寒风呼啸,窑洞里滴水成冰,远处还能听到国民党飞机掠过的声音,这种低温高噪音的条件根本不适合播报。

环境不合适,那就改造环境,丁一岚和两个电工熟练爬上房顶,他们把电线架起来。

然后她又打开行李,把所有的棉被和棉袄都拿出来,用木板削成门,堵在窑洞口,再用棉被棉袄填满漏风的地方。

就这样,丁一岚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的播音事业。

后来,也是她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向全军宣读了毛主席和朱老总的《将革命进行到底》。

正是因为这些光辉的革命岁月,让她有机会成为开国大典的播音员。

解答:1949的风采

1949年9月的一个下午,广播站众人突然听到一个好消息:开国大典的时间已经敲定了,10月1日下午3点准时开始!

丁一岚和同志们兴奋不已,激动地抱在一起。

上级给广播站下任务,开国大典要全球播报,要求他们派出两个广播员,众人认为,齐越和丁一岚最合适。

齐越也是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

经过多年的磨砺,丁一岚早已经成为广播界的翘楚,在同事和领导眼中,她是最能胜任的人选,于是丁一岚接下这个重担,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开国大典上的齐越与丁一岚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丁一岚激动万分地坐进波音棚,她听着广场上人声鼎沸,礼炮轰鸣,努力克服心头的颤抖,用最专业,最稳定的声音向全世界华人播报:“新中国开国大典正式开始!”

毛主席大步流星走到天安门城楼上,用亲切又隆重的声音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

话音刚落,礼炮声直冲云霄,丁一岚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地转播:“就在刚刚毛主席庄严宣布……”

说着说着她已经热泪盈眶。

那种激动的心情,丁一岚一生难忘。

时隔48年再提起,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1997年,丁一岚被北京电视台邀请到办公室之后,按着记忆把事情详细讲了一遍。

听完丁一岚的叙述,北京电视台的台长问道:“所以毛主席真的没有说过这句话?”

毕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是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所说。

丁一岚肯定地点了点头:“当时我的录音棚距离主席不足10m米,我确定他没有说过。”

多年后,重登天安门城楼的齐越与丁一岚

台长眉头紧皱,追问道:“那这句话到底从何而来呢?”

沉默半晌,丁一岚突然想道:“新中国成立之前召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时候,主席说过类似的话。”

当时距离新中国开国大典不足一月,举国上下一片欢腾,毛主席满怀激情走进会议大堂,开场说道:“同志们,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所有人听到这句话心潮澎湃,掌声雷动,不绝于耳。

不过,这句话明显被人改动了,“中国人”与“中国人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内容却大不相同。

前者不仅包括在中国的中国人,更包括了国外千千万万的华人华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所有中国人都有了依靠,挺直了脊梁,这是毛主席的本意。

至于“中国人民”,指的是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中国公民,其概念和格局远不如“中国人”宏大,应当是后人加工杜撰后的结果。

听完这些,台长感慨万千,再三保证一定会在节目中向大家更正。

果然在下周,同一档节目开始前,主持人站出来在电视上向观众们道歉,同时对这句话的出处做了详细的科普。

丁一兰在电视机前看见倍感欣慰。

了却了这桩心愿后,她便安心在家编写传记,想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整理成册,为后人留下一些路引,为这个国家尽最后一份力。

由于年事已高,又常年辛苦写作,丁一岚于1998年9月16日在北京逝世。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薪传百年-人物篇⑥ | 邓拓、丁一岚:烽火中的红色伉俪 · 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

第一位女播音员——丁一岚 · 中国妇女网

0 阅读:0

探索智慧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