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死亡最近的人,战地记者是如何诞生的?他们的工作有多危险?

诸葛小彻 2023-12-17 13:37:11

图为正在工作中的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一个特殊又崇高的职业,也是离死亡最近的人。在战场的硝烟中,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摄像机,用镜头记录下战争的残酷与温情。那么,他们是如何诞生的?工作内容又有多危险呢?

战地记者又被称为“随军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中的一种职业。该职业需要极强的军事素养,并懂得自保知识、采血技能等技能,还随时面临严重的心理创伤和道德伦理的压力。这种职业于19世纪初期在欧洲诞生,他们是随着近代报业与军事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但他们的报道不仅能为外交决策和军事提供参考,还可以为国家和军队的形象塑造提供助力。

而“第一个战地记者”是在1854年诞生的,那时,一名叫威廉·霍德华·拉塞尔的特约记者从前线传回一份战地通讯,这些通讯随后被刊登在《泰晤士报》上,拉塞尔在通讯中不仅讲到了具体战役的情况,还报道了战场的全景,向国家以及战争观察者们提供了有用的线报,可以说拉塞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开创了战地记者这一职业。

图为受伤的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的危险程度与军人无显著区别,有的战地记者甚至在战场上为自己的国家冲锋陷阵。曾在英军远征苏丹时,一名叫丘吉尔的中尉军官还兼任了战地记者的职位,在他的报道中,前任以色列总理贝内特·伯利就击毙了一名战地记者。早在1863年,美陆军部就发表规定,“战地记者可以被视为战俘并拘留”,但不可以将他们视为间谍。这一规定直到1899年才被改变,海牙公约规定,战地记者不能被视为战斗人员,因为“他们的随军行动不属于个人”,哪怕有些记者携带武器,也不可以被视为战斗人员,且他们的制服与军装不同,左臂的袖章上会有字母“C”的显示,也是这时,战地记者得到了国际法的保护。

图为同事为阿布送行的画面

但依然有大批的战地记者在战争中失去生命。在最近爆发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就造成了60名战地记者的死亡,其中就包括曾经担任巴勒斯坦媒体大会女记者主席的萨拉姆·梅玛,她在加沙北部的难民营处死亡,当时以军发起大规模空袭,致使该地多人死亡,而梅玛的尸体在三天后才被找到。除外,巴勒斯坦的电视台记者穆罕默德·阿布及其多名亲属也在以军的袭击中死亡,事后,他的一名同仁在连线直播时脱下仅有的防护头盔讲到,“我们之间唯一的不同就是死亡的时间”。

图为加沙难民营

除外,一些中国记者也在这场冲突中“与死神擦肩而过”。巴以冲突开始之际,新华社战地记者王卓伦就讲述了她的一段经历,她表示:“曾在哈以交火时,我第一反应是跑向阳台,用手机来记录这一切,当时,整个城市还在沉睡中,街道也是空空如也,但如哀嚎一般的防空警报充斥了整个城市。随后在防空警报结束后,我又看到不远处升起浓烟的房屋,那就是火箭弹报站后留下的痕迹,出于紧张的心情,我三天没有吃过一顿正常的饭”。从王卓伦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她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但她依然坚守在一线,并通过播发各类文字稿件来为国家提供巴以冲突的战争情况。

图为中国战地记者陈慧慧和摄影师姚书博

还有一名中国的女记者陈慧慧也在这场冲突中亲历空袭事件,据她表示,在行驶的途中准备找一座加油站为车加油,但在加满油后他们必须马上离开,因为加油站也是被打击的重点目标,而在他们刚给车加满油后,就听到了刺耳的防空警报,陈慧慧表示,这是她第一次经历空袭,因为不熟悉,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这个声音是防空警报,但周围的民众、加油站工作人员突然大声叫嚷并疯狂向避难所跑去,而她也被人群推搡着逃进了避难所,她还表示在当时的人群中,夹杂着儿童的哭声、震耳欲聋的警报声,以及刺耳的爆炸声。在短暂的慌乱后,她准备继续报道,但颤抖的声音和重复的言语都在证明刚才爆炸事件的真实性。

战地记者的危险可谓是多种多样,除了战场上致命的威胁外,他们还需要面对残酷的环境、危险组织以及某些政府的限制等等他们经常身处战区,每天都在战火中和死亡奔波,任何一次任务都有可能成为最后一次任务,但战地记者的诞生,是普通百姓对真相、对公平的追求,他们以真实的视角来解释战争的真实面貌,并通过文字和画面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忍。

图为以军袭击后的加沙

综合来说,不论是王卓伦还是陈慧慧,作为战地记者她们都展现了极大的勇气和责任感,在充满危险的战火中,她们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传递信息的使命。战地记者的报道不仅仅是新闻工作,更是对人道主义的坚守,他们用报道和行动为战区的普通百姓发声,并将自己经历的战场事实发布到全球范围内,试图以此唤起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审视和反思。

0 阅读:11

诸葛小彻

简介:不同看点,以独特视角高度,解析最新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