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断桥随想

读经典看 2024-12-18 12:49:08

自古名人赞西湖断桥,多颂春夏冬三季。

如范仲淹之《春日游湖》:“湖边多少游湖者,半在断桥烟雨间。尽逐春风看歌舞,几人著眼到青山。”

断桥春日的样子确实出挑:柳烟如雨,薄雾朦胧,这诗情画意般的景致,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

春日断桥上的垂柳,最是妩媚多情,你看南宋词人吴文英说:“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依旧欹斜。”

这样柔情的垂杨,这样优美的姿态,就算铁血男儿见了,也会平生出惆怅之情,怜之、惜之,甚而至于为之摧眉折腰!

桃花也好看得很,足以让人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样涵义丰富的诗句来。

夏天的断桥,除了烟柳和桃花,又多了荷花。是故南宋词人张炎吟《西河·花最盛》词曰:“花最盛,西湖曾泛烟艇,闹红深处小秦筝,断桥夜饮。”

是的,正值西湖花开最盛之际,坐在烟雾笼罩的小船上,在红花繁闹着的深处弹奏着小秦筝,在断桥边小酌一杯,再没有比这惬意的晚上了!

宋代汪元量的《忆湖上》,应该说的是冬季。我之所以这样说,因见到“燕去鸿来今几度,梅花万里水云隔”这一句。

其实,使冬日之断桥出名的,不啻是梅花,更因着“断桥残雪”一景。

但从古至今,吟断桥者颇多,而诵残雪的甚少,笔者搜索半日,幸得几首。

一是南宋周密的《木兰花慢·断桥残雪》:“觅梅花信息,拥吟袖、暮鞭寒。自放鹤人归,月香水影,诗冷孤山。等闲。冸寒睍(读作xiàn)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间。瓦陇竹根更好,柳边小驻游鞍。琅玕(读作láng gān)。半倚云湾。孤棹晚、载诗还。是醉魂醒处,画桥第二,奁月初三。东阑。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湿锦鵷(读作yuān)斑。还见晴波涨绿,谢池梦草相关。”

但你若通篇读上一遍,你发现有孤山,有梅花,有放鹤人,有月有水,有柳有竹有画桥……至于断桥残雪,却不过是些冰泥碎屑而已。

比周密稍早一点的,是一个叫王洧(读作wěi)的,他也是南宋那个时代的人。他写的《断(段)桥残雪》是这样的:“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待伴痕旁分草绿,鹤惊碎玉啄栏干。”

这首诗里面不仅没有雪字,连冰泥这些东西也没有提到。

元朝尹廷高的《西湖十咏其三·断桥残雪》也一样:“数板琼瑶踏未乾,沈吟不度据征鞍。孤山霁色无寻处,笑指梅花隔岁寒。”

唯有明朝杨周的诗讲得具体一些,里面有这样一句:“独有断桥荒藓路,尚余残雪酿春寒。”

这倒也是的,人人都知道断桥残雪,却没有几个人真正见过这景象,——杭州很少下雪,倘若雪真来了,不是下得太大,就是下得太小。遇上刚好消融,只露得桥顶这样的时候,实在少得可怜。故而,大家也只是想象的时候多,眼见为实的时候少。

倒是断桥上的雨多之甚多,要不然那白素贞也不会在这里向许仙借伞,断桥也不能成他们的定情之地。

和春夏冬三个季节相比,咏诵秋季的断桥的,真的寡鲜。

以前我以为是因为秋天的断桥没什么看头的缘故,直至有一天深秋的晚上我路过断桥。

那时已是深秋,天气乍冷。北山路上梧桐树上的叶子大部分都变成了黄色。在月光和路灯的照耀下,发散出金黄色的光彩。这些黄灿灿的高大的梧桐树,和周围卷檐翘角被灯光照得同样辉煌的建筑物交相辉映,分外耀眼。

我顿时释然:人们虽没吟秋日断桥,可吟梧桐的却数不胜数。

如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如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吕洞宾的“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如吴潜的“梧桐一叶西风里,对斜阳、好个团簇”……

好嘛,单是一叶梧桐,一树梧桐,就寄托了人们如此多的情思,何况断桥这头的北山路上有这么多密密匝匝的梧桐树呢!

我们向断桥四周环顾,见柳树依然依依,只是呈现出一种黄绿色来,不像春夏那般翠绿;荷花确是残得可以,可残荷也有它们的美处,更何况,留得残荷听雨声,也是别有韵味的!

我们又向远处眺望,看见保俶塔还是那个保俶塔,雷峰塔也依然是那个雷峰塔,只是多了夜灯的点缀,格外明亮,比白日又多出来一份轮廓美。

天气虽然寒冷,但桥上依旧人流如织,他们是断桥真正的追随者。

断桥,不只是春夏冬才美丽,而是一年四季各有风韵,这大概也是人们喜欢断桥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0 阅读:0
读经典看

读经典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