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家埠的23号,是都锦生故居。
都锦生(1898-1943),号鲁滨,为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的创办者,著名爱国实业家。他织锦厂生产的织锦以织工精细、极富民族特色而闻名中外。
故居由祖屋、作坊、纪念室、陈列室等组成,展示了都锦生的生平和丝绸文化。
出都锦生故居,沿着铺有精美图案的石板路向前,是上香古道。
清中叶以前,茅家埠一带仍有大片西湖水面。香客常常从西湖乘船,到茅家埠登岸,再经上香古道去天竺诸寺进香。
后来通了汽车,古道不作交通要道之用,成为游客寻幽访古和体验传统民俗的文化走廊。
由船上登岸处,有一宽敞的船埠头,上面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
“ 渡湖海江河,登岸不唯通佛国;来东西南北,安心自可悟禅机。”这是向水一面的
楹联。
这里所谓的“佛国”,显然并非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出生地印度;这里的佛国,说的是天竺路。
在天竺路上,有大约六、七个寺院,以“灵隐寺”、“上天竺”、“中天竺”和“下天竺”四个寺院最为典型,大概可以和印度的天竺佛国相媲美了。
“安心自可悟禅机。”——就算悟不到禅机,去寺院里静静心也是极好的,尤其是在这浮华、烦躁的尘世间,实在是需要有一些能将心沉静下来的好去处的。
“古寺遥通,中天竺又上天竺;长堤回望,里六桥连外六桥。”
古寺,说的正是灵隐寺和天竺三寺。你顺着上香古道一路向前,隐隐约约地看到树林掩映着的黄色寺院建筑时,天竺路便是了。
“长堤”,说的是苏堤。堤上从南至北有映波、鎖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石拱桥,是谓“里六桥”。
而“外六桥”说的则是与苏堤相邻的杨公堤上的六座桥,由北向南为环壁、流金、卧龙、隐秀、景行、浚源。
“里六桥”和“外六桥”都挺有名气,但我一直都想象不到,从苏堤回望时,两条堤上的六座桥是怎样连成一条线的。
从船埠头到三天竺,有一段路在水泽之中,四周水生植物茂密,水泽中多小桥、曲径、茅草屋和亭子,亭子或园或方或长,有的小巧玲珑,有的宽敞明亮。
亭前的木头柱子上均有楹联,读来各有韵味,妙趣横生。
有个叫“总秀”的草亭,其楹联上写着的是:“山远近,路斜横,惠风和畅;树参差,亭错落,朗月空明。”
这一副很容易让人想到南宋辛弃疾《鹧鸪天•带人赋》中的“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但也同时会想到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这句话:“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最出名的亭子,是矗立在水中央的一个木亭,叫“黛色参天”,不知这个名字与杜甫 《古柏行》 中“黛色参天二千尺”有没有关系。
“黛色参天”这个亭子不算大,小巧别致的样子。
“黛色参天”很好看,春有花,夏有荷,秋有落叶,冬有白雪;但这还不够,要把它和旁边的明代玉涧桥结合起来观赏,才是最大的亮点。
玉涧桥
透过玉涧桥洞偷窥黛色参天亭,赵朴初先生的摩崖题字“黛色参天”跃然眼前,亭与湖面上的花树交相辉映,最是有趣。
玉涧桥,又名玉建桥,原位于桐庐县印渚镇丰收村。为双孔石拱桥,全长29.1米,宽4.8米,桥墩迎水面作出分水尖,拱璧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法。该桥建于明代,《徐霞客游记》载"桥甚新整,居市亦盛"。2003年按原貌迁移保护至西湖湖西景区。
黛色参天”亭也有一楹联:“佳客联翩来古道,扁舟容与泛清波。”
古道上还有 “一镜芳香”榭,楹联曰:“龙井桥边,来观都氏诸遗物;鸡笼山下,回望张公一寄庐。”
这一联涵义颇为丰富:“龙井桥边”和“鸡笼山下” ,道出了上香古道所处的地理位置;而“都氏”和“张公”,分别指爱国实业家都锦生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寄庐”,指不远处的盖叫天故居“燕南寄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