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仍然记得,24年前的那个下午,阳光格外刺眼,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两道身影纠缠在一起,尘土飞扬,怒吼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混乱不堪的画面。那是我15岁那年,目睹了父亲和大伯之间一场激烈的冲突,也成了我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这场冲突,源于奶奶去世后的遗产分配问题,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家庭的格局,让兄弟二人从此形同陌路。24年,人生能有多少个24年?这段时间足以让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也足以让一段亲情蒙上厚厚的尘埃。这段时间,我和大伯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奶奶去世后,大伯没有承担丧葬费用,却想分走一半遗产,这让我父亲无法接受。奶奶生前在我家住了七八年,生活起居都是我父母照顾,大伯从未尽过一天孝心。更别提奶奶瘫痪在床的那几年,大伯以求子为由,常年在外,对家里的情况不闻不问。“咱妈瘫痪在炕上,窝吃窝拉那几年,你有伺候一天吗?”父亲的质问声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大伯的解释是,为了要个儿子,他四处躲避计划生育政策,根本没时间照顾母亲。在那个年代,农村“绝户”的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儿子会被视为家族的耻辱。大伯的解释虽然无奈,却无法平息父亲的怒火。
家族长辈五爷的到来,才暂时平息了这场纷争。五爷曾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大队书记,他的话语极具分量。“志文,志武说的没错,你妈活着的时候,你没有尽孝,死的时候,你也不出丧葬费,你现在有什么脸争家产。”五爷的斥责让大伯哑口无言,周围人的指责也让他羞愧难当。
这场冲突之后,大伯一家搬离了村庄,父子关系彻底破裂。再次相遇,他们形同陌路,甚至互相吐口水。家族里的亲戚曾试图调解,但兄弟二人都十分固执,不肯低头。父亲对大伯的怨恨也延伸到了大娘身上。大娘来我家借东西时,父亲甚至会故意躲避,即使大娘和我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好。我夹在中间,也感到十分为难。
我与大伯之间,却有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温情。一次放学路上,大伯骑车接我回家,分别时还给了我一块钱买零食。这是冲突之后,大伯第一次和我说话,他的态度和从前一样慈爱。大伯搬走后,我也曾去他家几次,每次都受到热情款待。后来,我考上大学,工作后更是很少与大伯见面,但偶尔会打电话问候。
两年前,我得知大伯生病住院的消息,便瞒着家人去医院探望。大伯的病情让我揪心,他被确诊为癌症,幸好发现及时,手术后情况还算稳定。“海亮,昨天我听你妈说,你大伯生病住院了,你去看了,你大伯到底是什么病,你知道吗?”父亲的电话让我感到意外,这是24年来,他第一次主动问起大伯的情况,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癌症,还好,发现的及时,做了手术,应该没什么大碍。”我在电话里如实回答。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我不敢多问,却能感受到父亲复杂的情绪。
第二天,父亲便动身前往省城医院探望大伯。24年未曾谋面的兄弟,再次相见,百感交集。他们紧紧相拥,老泪纵横,仿佛要把这24年的思念和悔恨都倾泻而出。我和三个堂姐站在病房门口,看着这一幕,眼眶也不禁湿润。曾经的隔阂和恩怨,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如今,父亲和大伯已经和好如初,他们经常聚在一起,仿佛要把失去的时光都弥补回来。他们没有提及过去的不愉快,但用行动表明,他们已经彻底放下了过去。这段跨越24年的兄弟情,最终在亲情的感召下破镜重圆。
时间可以冲淡很多东西,也可以改变很多东西。24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孩子长大成人,也足以让一段亲情经历从破裂到重圆的转变。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亲情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即使曾经有过隔阂和矛盾,最终也会被血浓于水的亲情所化解。那么,您认为是什么最终化解了他们之间24年的心结呢?是亲情?是时间?还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