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杂记《春味·荠菜》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4-21 02:56:16

写了几篇春季的各种应季美食,断断续续的的文字,从春分一直延续到了谷雨,最后的季节,还是想把“咬春”的美食都写上,除了时令性强,春季的美食本身营养价值也很高,俗话说:“不时不食”,享用美食一定要讲究“时令”二字,前面介绍了香椿、韭菜、豌豆、春笋之后,今天我们聊聊“荠菜”。

儿时记忆中,每到初春时节,城郊的田野间、路埂旁便能看到这种郁郁葱葱的荠菜。跟随着奶奶的脚步,提一个竹编的挎篮,拿一把小铲,漫步田间,不到半晌的功夫,就可以挖上满满一篮荠菜,晚上奶奶用荠菜给我包一大盘荠菜馅饺子,是记忆深处难以忘记的美味。

我小时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小时候随奶奶回安徽霍山,家里还是一片恢弘的徽派建筑,厅堂楼阁,好几道大门,每次都会来很多的族人亲戚探望,可惜后来陪父亲回去时,那一片祖宅的青砖灰瓦都变成了市中心的文庙广场,拆的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奶奶的一生是平凡的,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跟随着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最后在湖北定居。在那个三线建设如火如荼的年代中,这样背井离乡的人多如草芥,甚至平凡到了几被忽略的地步,从这一点来说跟荠菜倒有些类似,虽然荠菜是喜冷凉湿润的气候,耐寒性强,但是荠菜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在祖国各地,无论是大江南北,田埂路边,到处都能看到这种不论环境野蛮生长的翠绿;

在我的眼中,奶奶也是不平凡的,放弃了原有舒适的家乡生活,在父亲历经磨难的艰苦岁月,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帮助母亲将我们培养成人。这一点跟荠菜也是有点相同的,它不畏严寒,不计较生存环境的困苦,在寒冬散尽,万物复苏的季节;最先返青发芽,啼春报晓,成为春天最有代表性的植物和美食,它对气温要求比较低,回春比较早,被誉为开春“第一鲜”。

这种不起眼的野菜,被中国人钟爱了上千年。《诗经·邶风·谷风》中有记载:“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菜、荼菜都是野菜的一个品种,但是味道对比鲜明。古人因此将荠菜作为“甘”的代表,荼菜作为“苦”的代表。后来,“甘之如荠”成了古人常用的成语,意思是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即使受了苦,心里也很甜。

荠菜也是春天我们最常见的野菜之一,说它是野菜,也就告诉了你它的生长和繁殖大多都是自生自灭的,没有专人饲养和种植。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既然各地都有野生,说明它便于取得,可以满足大众食用和药用的需求;荠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芥菜酸、胡萝卜素、蛋白质、钙、铁等微量元素,其中的膳食纤维能增强大肠蠕动,促进排便;可全草入药,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荠菜的钙含量很高,甚至可以压过牛奶,钾含量也很高,很适合患有高血压的人群食用;荠菜中的类胡萝卜素对于保护视觉细胞,预防干眼症等相当有益。从植物本身来说,荠菜全身都是宝,属于物廉价美的大众食品!

荠菜的做法有很多,常见的荠菜饺子、荠菜馄饨、荠菜炒豆干等等;我的荠菜饺子记忆就是奶奶给我留下的一道南北交汇的食用方法,在史册资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烹调荠菜的方法有很多。

这里被排在第一的就是做成馅料了,过去南方不包饺子,而是包馄饨,荠菜馅的馄饨也是鼎鼎有名的。据说北宋文学家晁说之写下过《谢蕴文荠菜馄饨》一诗:“无奈国风怨,荠荼论苦甘。王孙旧肥羜,汤饼亦多惭。”该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反思,也凸显了古人对食物的感情。

荠菜第二个最被普遍食用的方法就是春卷了,北方是做春饼,南方都是以春卷为主。在北宋时期,民间就有立春时节,北方吃春饼,南方吃春卷的习俗。荠菜鲜嫩味美,裹在春饼中,或蒸或炸,凉拌食用味道最佳。

北宋诗人李时在《十二月立春》中对这种美食有赞誉:“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到了南宋时期,陆游也在诗中记载:“荠菜挑供饼,槐芽采作葅。”南宋时期,还有诗人韩淲的“随地挑成荠菜羹,只和淡水入瓶罂”之句,同时的许应龙在《荠菜》一诗中也说:“拨雪挑来叶转青,自删自煮作杯羹。”他们诗句中,也将荠菜的第三种做法告诉我们,就是用新鲜的荠菜制作荠菜羹。

羹,就是用肉类或蔬菜等食料,通过蒸煮或熬炖浓汤的方式制成的美食。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就是文豪中的美食家苏轼,他不仅爱吃,关键还在于他的创造,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东坡肉”之外,他还自创了一种用春季的荠菜做成的“东坡羹”,《东坡羹颂》中记载:“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

其做法是将时令的蔬菜搓洗数遍,放入锅中;接着下入生米、少许姜,和蔬菜一起煮;为了防止羹溢出,还要在锅的边沿涂抹生油,并将一只同样涂抹了生油的瓷碗扣在羹上。这种方法制成的羹,虽然是素食,但是味道丝毫“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东坡羹的原料一般就是应季的菘(白菜)、蔓菁(芜菁)、芦菔(萝卜),当然少不了是荠菜。

作为有着“天下第一美食家”盛誉的苏轼,不仅文学造诣深厚,对自己研发的美食东坡羹非常得意,还不遗余力地推荐给朋友。在给朋友徐十二的一封信中,他开头就说:“今日食荠极美。”因为徐十二正患疮,苏轼建议他吃好消化的荠菜羹,并给出了东坡羹的制作方法,具体到每种食材的用量:“取荠一二升许,净择,入淘了米三合,冷水三升,生姜不去皮,捶两指大,同入釜中。”因为中医认为,荠菜性味甘平,能够健脾、利水,还能明目。以菜入药的食疗也是千百年来,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实,这种以荠菜做为原料,通过炖煮方式制作的美食“东坡羹”,就是当地人常吃的“荠糁”。北宋张耒的《食荠糁》;陆游也多次在诗中提到荠糁,其中有“食荠糁甚美,盖蜀人所谓东坡羹也”记载:“荠糁芳甘妙绝伦,啜来恍若在峨岷。莼羹下豉知难敌,牛乳抨酥亦未珍。”

喜爱荠菜的苏东坡,总能将荠菜与家乡联系起来。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在杭州,十月十八日夜,他与妻弟王箴饮酒,席中就有荠菜这道菜,“掇荠莱食之,甚美”。还有一次酒后思念故乡,借助酒兴亲自掌勺,做了一道荠青虾羹,“食之甚美”“他日归乡,勿忘此味也。”

在食物匮乏,物质贫瘠的年代,荠菜这样随处可见的野菜得到大众的追捧,并且成为正常食谱中常见的品种之一,但是到了追求食物精细的繁荣时期,野菜中的苦味会让很多的食客避而远之。在古代,也有一些士大夫不愿食用荠菜。贾岛曾说:“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南宋的王炎也说:“十年九不就,食荠苦我肠。”

这种春绿中淡淡的一丝苦涩,会引发你对故乡的思念,特别是曾经的味觉记忆,与众不同,会让远离故土的游子,食之思乡,难以忘怀。唐上元元年(760年),已经75岁的宦官高力士失势后被流放黔中道。

途经巫州时,看到路旁的野地里长满荠菜,但当地人并不采摘,而是任其生长。他回想起在长安和洛阳时,荠菜被当作珍贵的蔬菜,摆放在市场上出售,看来此地离乡渐远,连饮食习俗都已不同了。感怀写下《感巫州荠菜》:“两京作觔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终不改。”

随着岁月的流逝,饮食文化又出现了追求绿色、自然的风尚,这种随处可见,营养丰富的野菜,慢慢也被大家接受了。

最后提醒大家,荠菜虽好,也不能乱挖。毕竟现在的污染和重金属超标也不算什么大新闻,所以不建议私自到野外挖取荠菜,万一挖到了被污染土地的野菜,就得不偿失了。另外,食用前要记得焯水,沸水下锅,把握好火候,然后就可以尽情享受啦!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