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四月十八日

玉见沈华文评 2024-04-19 03:35:53

1480年4月18日 盗伐陵树 枷号示众

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成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

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战略两方面考虑,开始在北京卜选陵址。这项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对巩固政权和彻底消除蒙元的残余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下令于昌平县天寿山营建陵寝以后,这一片地区便成了重兵设防的皇家禁地。一直到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贵妃。

十三陵陵域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陵区三面环山,地域广阔,盆地内的各个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陵墓建筑群以长陵为中心,呈环绕之势,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陵区依山势筑有围墙,总长达12千米,是陵区重要的保护设施。随着后世皇帝陆续被葬在这里,陵区禁地范围不断扩大,当地人民取用薪炭与木材的山场随之被剥夺殆尽。

尽管为保护陵区、严禁樵采,而制订了严刑峻法,但仍有违禁犯法之事发生。正统六年(1441年)三月,昌平县民赵福贵等十七人盗采陵区内橡木,依法当处以“徒”刑。

明英宗认为只这样还不够。即令将诸犯“分枷各处山口,揭榜号令,以戒将来” 。

成化十六年三月,又查获景陵卫(专门守护明宣宗陵墓的“京卫”军)的军兵中有人盗伐景陵树木,明宪宗即于初九日(1480年4月18日),令将罪犯“即昌平县枷项一月毕,发戍边卫” ,并令都察院重申,禁止盗伐园陵树木及处罚旧例“揭榜禁约” 。

当时护陵诸卫均驻昌平县,故在县枷示,便是晓谕护陵诸卫军兵,以防止再有类似事件发生。

政权更迭以后,清政权清点明代帝王陵寝,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从顺治到乾隆,也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晚清随着政权衰微,陵墓区域修缮和保护逐渐废弛,但主体墓葬群冢均保存完好。

1966年,“破四旧”运动兴起,十三陵很快成为波及的一处区域。大量定陵出土文物被从北京城区前来“串联”的红卫兵毁坏。8月24日,万历皇帝和孝靖、孝端皇后的遗骸,被定陵博物馆的“造反派”团伙在定陵大红门前广场公开焚毁。

0 阅读:3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