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4月21日
1901年4月21日 清末实行“新政” 特设督办政务处
清末,八国联军的入侵对中国可谓创巨痛深。灾难之后的中国既满目疮痍,哀鸿遍地,又斗争不断,轰轰烈烈。各阶级、阶层都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表演自己创作的剧目。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已成为各帝国主义国家的走狗,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国内要求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清王朝为了挽救其灭亡的命运,谋求“变通政治、力图自强” ,也假惺惺地下罪己诏,表示改过求新,以便巩固其反动统治,1901年1月29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逃亡西安的清朝行在政府发布“变法”上谕,实行“新政”。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遂于1901年4月21日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清政府办理“新政”的中枢机构。

政务处设立督办大臣领办事务,由庆亲王奕呦、大学士李鸿章、昆冈、荣禄、王文韶、户部尚书鹿传霖充任,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政务处参预大臣,下设提调、帮提调、总办、帮总办、章京、委员、文案等官员,分股办事政务处成立后,凡有关督抚、将军、各部院衙门为实行“新政”的奏咨事件,如对官制、军政、外交、财政、机构、学校、商务、工艺、刑律等方面的问题,均需该处审核、议奏,最后由皇太后慈禧定夺。

新政的推动先是从1898年的戊戌变法开始,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在“新政”推行的最初三年里,比较突出的有三件事。第一是提倡和奖励私人资本办工业。
1903年9月,朝廷成立了商部,由前一年曾被派往英国、法国、美国和日本考察的皇亲贵族载振担任尚书,工矿业和铁路都归这一部管理。

第二是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设立学堂,提倡出国留学。1901年清廷即命各级书院分别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引进新式教育。1904年1月,张之洞等制定通过了学堂章程,将普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级教育,这就是具有近代化性质的“癸卯学制”。
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一律从学堂选拔培养人才。中国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从此结束。

第三是改革政制与军制。1903年12月,清廷成立练兵处,以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大臣,袁世凯实际掌握了练兵大权。清末新政,在实际操作上是戊戌新政的继续。它是在不触动旧有的封建势力的基础上采取的防危补救措施,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清廷向西方列强讨好的一种表现。
光绪三十二年九月, “皇族内阁”成立,督办政务处改名为会议政务处,隶属于内阁,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均有增加、更改,至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设立责任内阁时,会议政务处随内阁一起裁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