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第一名将遭清军灭门,三百年后其子孙竟逐溥仪出紫禁城

鱼羊史记 2024-11-07 13:43:38

明末第一名将孙承宗,为国捐躯,家族被清军摧毁。

然而,历史的轮回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反转。

三百年后,当末代皇帝溥仪与他的清王朝在紫禁城中面临命运终结时,一位孙承宗的后人孙岳,肩负起了将溥仪赶出皇宫的重责。

孙承宗,嘉靖四十二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明好学,仪表堂堂。

从年轻时便确立了对兵法的浓厚兴趣,他的心中,燃烧着一团对报效国家的赤诚之火。

然而,彼时的他并未急于踏入仕途,而是在明朝边陲的大同,流连于山水之间,潜心研读军事。

直到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才决定步入官场。

他以四十一岁高龄一举中得榜眼,旋即出仕翰林院,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坚力量。

翰林院编修的职务虽与战事无关,但孙承宗的眼光从未离开过边关的烽烟。

多年来,他默默积累着对于国家大事的深刻见解,等待着时机的来临。

成为太子朱常洛的老师,是孙承宗仕宦生涯中的一大转折。

然而,明光宗的早逝让他再度面临新的主子,天启皇帝朱由校。

这位以木匠技艺闻名的君主,促成了孙承宗从文官转为武将的转变。

在天启元年,面对后金入侵的危机,他终于迎来了建功立业的契机。

随着努尔哈赤率军攻陷辽东大部分城池,这片多事之地急需一位有力的捍卫者。

于是,孙承宗以兵部尚书身份肩负起重建辽东防线的重任。

他着手整顿山海关防务,并决定构筑“关宁锦防线”,一条防御女真入侵的坚固屏障。

对于重建辽东的战略,孙承宗与辽东经略王在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王在晋主张收缩防线,集中兵力在关内修建新城以御敌。

孙承宗提出相反见解:必须积极收复失地,稳固整个辽东地区,以遏止后金势力的北扩。

虽然这两种思路一攻一守,但在保卫辽东一致的目标下,孙承宗的策略更符合明朝的现实需要。

孙承宗的“关宁锦防线”成为当时时代的伟大战略布局,在后来的岁月里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均未能突破这道牢不可破的屏障,为京师的安全守护了许久。

他于辽东任职期间,修复了大量城池堡垒,也推行“以辽拒金”的政策,努力将本地士兵留于前线,以增强辽东的防御力量。

他在辽东的作为,获得了天启皇帝的高度信任,以至于朝廷上下无论是金钱还是人力,均乐于听从其调遣。

然而,权势的集中也不可避免地招致了朝中权臣的忌恨。

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渐渐开始对孙承宗产生不满,最终迫使他辞官还乡。

被朝廷辞退后,孙承宗回到了自己的故土,开始了暂时的闲居生活。

然而,对国家的忠诚并未因年代变迁而稍减。

崇祯二年,当后金再次大举入侵时,年迈的孙承宗义无反顾再次奔赴前线,筑起最后一道国防长墙。

尽管成功阻挡了敌军进逼京城,但未能逆转明朝全局的颓势。

在崇祯十一年,清军的铁骑再度南下。

面对家国危在旦夕,七十五岁的孙承宗毅然重返战场。

这一次,他连同五个儿子、六个孙子、两个侄子以及八个侄孙,全部壮烈殉国。

这样为国捐躯的壮举,虽未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却成就了一个不朽的家族传奇。

时光荏苒,三百年后,在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面临着被迫离开紫禁城的命运。

执行这项使命的正是孙岳,一个承袭祖先之志的孙氏后代。

当他的部队步入皇宫的时候,仿佛无形中重现了历史的轮回。

命运以如此戏剧化的方式,让孙承宗的家族完成了与满清王朝惊人的一笔勾连。

0 阅读:21

鱼羊史记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