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初,麦家参加了《星空演讲》,他用23分钟剖析了这些年写作的心路历程,引发无数网友共鸣。
那么,作为获奖无数的小说家,麦家到底经历了什么?
麦家原名蒋本浒,1964年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父亲因说错话被扣了“黑帽子”,再加上外公以前是地主,麦家经常被村里的孩子欺辱。
有一次,麦家跟3个孩子打架,他们用很难听的话骂他父亲,麦家气不过跟他们打起来,但他一个人打不过3个,最后被打得鼻青脸肿。
父亲知道后,握着一根竹竿跑过来,麦家以为父亲是来帮他的,结果父亲二话不说,狠狠扇了麦家两记耳光,原本受伤的鼻梁都被打歪了,鼻血直流。
此后,麦家更加孤僻,不爱说话,走路都是贴着墙根走,不跟任何人交流。母亲给他取了个外号“洞里猫”。
麦家在他第一篇日记写道,他以后都不叫父亲“爹”,他也真的这样做了。14岁开始,长达17年都没和父亲说过一句话。
后来为了躲避父亲,他选择参军,每次给家里写信,开头都是“母亲,你好”。
直到1993年,麦家结婚,他带妻子回富阳老家,见到阔别多年的父亲才囫囵叫了一声“爹”。
02
童年的不幸遭遇,让麦家压抑着满腔的倾诉欲,他需要一个宣泄的树洞,写日记成了他与外界交流的通道。他把心中的孤独、愤怒、痛苦,全部倾泻于纸上。
多年的写日记习惯,让麦家对文字产生浓厚的感情,也训练了他的文字功底。
23岁时,麦家参加了文学创作学习班,受到《昆仑》杂志主任点拨,依托日记中积累的素材,创作了第一部作品《私人笔记本》。
童年的创伤在麦家的作品中留下了烙印,生活中也很少有能让他快乐的事。从小没有吃过糖的孩子,心里都是苦,他把这些辛酸经历都化为写作的源泉。
《人生海海》中的上校,蕴含着麦家对父亲复杂的情感,也是他心中理想的父亲形象。他既希望父亲是个英雄,也要有慈父的一面,能够为他独挡一面,又能给予他心灵慰藉。
03
1991年毕业离校的前一天,麦家开始创作小说《解密》,用3个月时间写了5万字初稿。他兴冲冲去投稿,然而因为题材特殊,一次次被拒稿。
麦家没有气馁,被拒一次就认真修改一次,从1991年至2002年,11年间被退稿17次,修改20多次,写到100多万字,最终发表时精简为29万字。
2002年,《解密》一经发表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后来还被翻译成多种语言畅销海外,麦家也一战成名,迎来创作高峰期。
这泼天的成功,让麦家一度迷失自己,他变得自信满满,陷入了“流水线式写作”。
2009年至2011年,麦家写了100多集电视剧,以及两部长篇小说,将近300万字。麦家感觉内心被掏空,这种只追求数量,不打磨质量的作品,结果可想而知。
有一位读者写信质疑《刀尖》是不是麦家写的,麦家感觉当头一棒,顿时被打醒。他诚恳地向读者道歉,并用半年时间将《刀尖》修改完善。
04
2011年9月的一天,麦家接到老家电话,告诉他父亲病危。他急冲冲赶回家,在病床前陪伴了父亲2小时,之后就离开回去赶稿子,当时有部小说下半部分只剩一天半时间交稿。
谁知,麦家刚回到家,另一边的家人就打电话告诉他父亲走了。麦家顿时痛哭,他以为父亲不会这么快离世,本来打算交了稿就安心陪他。
这成了麦家今生最大的遗憾,父亲走了,但麦家还是要完成剩下的稿件,杂志社给他宽限10天。麦家在父亲的灵堂上一边哭,一边艰难地完成稿件。
父亲的离世对麦家打击很大,他觉得父亲是想敲醒他,他也开始厌恶这种功利性写作。
他在父亲睡过的床上躺了半年,直到母亲找人把床拆了,才把他赶回妻儿身边。
麦家整整一年没有打开电脑,直到第二年父亲祭日,他才打开电脑写了一封给父亲的信。连着三年,麦家都没有写作。
2014年,麦家重新拿起笔,开始转型写故乡,写童年,他要求自己每天只写500字,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他一边写作,一边治愈,这本书写了5年,于2019年出版,书名《人生海海》。
现在,麦家依然每天写作,他时刻告诫自己避免重蹈覆辙,用心对待每一部作品。
正如《人生海海》中写的:“人生就像大海,什么都有,什么都创造得了,也什么都颠覆得了。我们在如海的人生里,既要去欣赏一切,要去拯救一切,同时也会收获一切。”
有些苦难,既然无处可逃,那就握手言和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