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硕与《我看金庸》

小馒头说剧 2023-05-16 20:19:41

王朔于一九九七年出版的《我看金庸》一书,直指港台电影和电影行业的龙头老大金庸。王朔在帖子中,对金庸进行了一次批判:王朔对金庸作品的批评,认为其题材为“赞美恶棍,打着仁义旗号去行凶”,其作品中的武功高手并非武功高手,而只是“一伙匪帮”。与此同时,他也觉得金庸的文字写得很烂,让他有一种“在读一大堆机械功课”的错觉。王朔甚至还说:“这家伙,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脑,这么大年纪了,就算没有亲身经历,也应该看得出来,难道他以为自己是在胡说八道吗?”

“酸葡萄”王朔既然如此,为何王朔会对金庸开枪?如果有人认为,他是在攻击大众文化,为“纯文学”而战,那么这一切都是错误的。而在97年,也就是他痛斥金庸的那年,也就是《甲方乙方》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的时候。而这个片子,也是以他的作品为蓝本。但他却写了一篇关于《天龙八部》的报道,说金庸在大众文学界,是一个“金馒头”。可能是“市场萎缩”,让他无处发泄,所以他才会对金庸破口大骂。

他说了一通之后,颇有些感慨地说,自己其实也有“四大支柱”:“新文学”,“摇滚”,北电的老师,还有十年前的自己。到了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底把“摇滚”这个词给忘了。在“四大俗”的影响下,没有人会去关注“新文学”和“摇滚”,没有人会去关注他曾经的生活,也没有人会去关注他曾经的生活,所有的一切,都“萎缩了”,“全盘沦陷”。

看了一本盗版小说对金庸的评论,胡批了一通,对于金庸的作品,王朔有过这样的看法:第一,文字太过冗长,太过死板。每当两个人要打死对方,就会有一个从天而降的强者出现,所以在他看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巧合”可言。

然而,这只是纯粹的“穷讲究”,而流行的文学常常是“没有巧合,没有巧合”的。他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段时间的《天龙八部》,但他并不确定自己到底是在哪个版本中看到的。他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又看了好几期,虽然都不怎么样,但也有好几期,他都是“被故事给吸引住了”。于是,他觉得自己对金庸的理解差不多了,就开始认真地批评起来。

首先,在构思上,他觉得金庸作品中的那些角色,都是打着“仁义之名,以仁义之名,去杀生之人”,完全就是无稽之谈。金庸的武侠男主,会不会象令狐冲,郭靖,张无忌,石破天那样,随随便便就大开杀戒呢?

陈家洛和袁承志,都是胆大包天的人?如果说“诲淫诲盗”的话,《史记》应该是中国最大的禁忌之作,毕竟司马迁在其中记载了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

在此我们要谈到一个被称为“角色的电弧”的西方文学观念。一本好书里的主人公,总是会有一道闪亮的人设。这一点,在一些流行的文学作品中,或者在一些商业影片中,都不会出现。王朔也知道金庸创作的大众小说要好于别人,但在他看来,大众文学的确没有“新文学”那么精致。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他应该是在诅咒金庸电影的读者们。因此,王朔的言外之意就是:金庸的烂书,你们怎么就不能去看看我的?

结尾部分,很久以前在报纸上见过王朔痛斥金庸的新闻,但是因为事情发生在很多年前,所以我并没有太在意他到底是怎么说的。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