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取法乎上”,往往是书法学习到一定阶段,在进一步学习时,需要注意的取法方向。但这并不是说,一开始就一定要取法乎上。我们在研究古代人学习历程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文人在刚开始写字时学习的都是自己老师或者当代知名书法家的书法,特别是那些清晰、工整、规范的书法。
清代对于文人们书法的学习与历代相比是较为重视的。因为清代是科举制度发展的巅峰时期,书法为科举服务,自然是很受重视的。清代文人学习书法,大多是学习那些在欧体和赵体方面比较擅长的书家。例如黄自元、林则徐的书法都曾被文人们拿来作为范本,因为他们的字是科举制下“馆阁体”的典范,也是在欧体书法方面特别有造诣的书法家。
当时的文人们一开始学习书法,大多不会直接拿欧阳询的范本来进行学习,原因很简单,原碑或拓本多不清晰,不利于初学者认识或理解其中的用笔。而林则徐、黄自元等书法则更有利于初学者掌握,所以他们的书法颇受欢迎。
尤其是黄自元的书法,因为与欧体楷书颇为相似,所以被广发文人誉为清代的“欧阳询”,纷纷以他的字为榜样进行学习,于是黄自元也为广发学子们写下了不少的欧体楷书风格的范本。可以说,在书法的启蒙和教育阶段,黄自元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榜样,那些清代的书生们曾把他的字作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
如今,关于书法启蒙的书太多了,人们的取法对象更加丰富了,所以像黄自元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书法家在如今的知名度大打折扣。但是作为清代著名的书法教育家,其留下的书法以及在学书方面认真严谨的精神依然是今天学书者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