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昔日航空技术远超中国,二战期间,其零式战斗机在太平洋战场占据优势,表现突出。
二战后,其地位迅速衰落,被美国压制,由亚洲航空霸主变为现状,如今连制造一架合格的军用飞机都力不从心。
中国航空工业曾从零开始,自力更生探索发展之路,现已成功研制出歼-20战机,实现飞跃。
【日本航空工业的起步与辉煌】
日本航空工业起步较早,20世纪初已有人尝试飞行。1920年,日本航空株式会社(JAL)成立,标志着日本民用航空的正式起步。
1930年前,飞机罕见且飞行已属不易。随后,全日本航空(ANA)成立。这两家企业日后发展为日本民航的两大支柱。
然而,促使日本航空工业真正崛起的关键因素,在于军用航空的发展。
1930年代,日本军用航空技术迅速发展。中崎飞机公司(后并入三菱重工)成为核心,推出了九七式战机与九九式轰炸机。
九七式战斗机1935年首飞,以其高速与强火力,成为日本陆军航空队主力。九九式轰炸机于1939年投入使用,可携带数百公斤炸弹,投掷后威力巨大。
这两款飞机技术远超当时中国,因中国尚无法制造像样的飞机,而日本已能批量生产此类先进机型。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航空工业崭露头角。三菱重工推出零式战斗机,该机轻盈且机动性强,航程超2000公里。
当时,美国人普遍承认,该飞机在战争初期重创盟军,令其损失惨重。
日本零式战机席卷东南亚与太平洋,其航空工业实力远超中国,令欧美列强亦感震撼。
当时,日本飞机生产线昼夜不停,满是焊接与组装声响,产量惊人。二战前及初期,日本航空工业技术先进,生产能力强大。
【二战中的挣扎与美国的重拳】
然而,好景不长,战争进入后期,日本航空工业便难以支撑。
1943年起,资源匮乏成为严峻挑战。日本作为岛国,本就缺铁少油,随着战争持续,铝材与燃料几近枯竭。
中崎飞机公司生产线常停,工人常缺零件。零式战斗机初强后弱,后期质量下滑,多架飞机出厂即故障频现,需频繁维修。
1944年,美国对日本本土实施大规模轰炸,派遣B-29轰炸机投掷成吨炸弹,重创日本航空工厂,致其损毁严重。
中崎、三菱等大企业厂房被彻底摧毁,设备损失殆尽,技术资料化为灰烬。1945年8月15日,日本因无力再战,宣布投降。
此时,美国占领军抵达,发布命令:日本需拆除所有军用航空设施,并直接禁止军用航空技术研发。
工厂遭平整,机械被迁移,技术人员无奈整理行装返乡。日本航空工业的核心,被美国一举摧毁。
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无法制造出一架像样的战斗机,与日本相比,差距显著。
然而,日本已从巅峰跌落至谷底,美国的举措彻底摧毁了日本航空工业的军用领域。
【战后重建:美国的铁腕限制】
日本投降初期,美国占领军全面禁止日本接触航空领域,包括民用航空在内,实施严格限制。
1940年代末,冷战爆发,美国为对抗苏联,开始拉拢日本,放宽限制,允许其进行民用航空活动。然而,对军用航空的禁令依旧严格,没有丝毫松动。
1950年代,日本与美国波音公司展开合作,涉足航空零件代工领域。
三菱重工等老牌企业虽已重启,却仅能生产机翼零件、螺丝螺帽等小部件,核心技术仍被他人掌握。
1964年,日本推出战后首款自主研发的民用飞机YS-11客机,可乘60余人,航程超1000公里,实现不小突破。
YS-11如昙花一现,未改日本航空工业格局。受美国限制,军用航空仍为禁区,日本仅限于民用领域,无法再现战前辉煌。
同期,中国虽起步较晚,却已着手勤奋耕耘。
1950年代,中国获取米格-15技术并自主组装。1960年代,歼-5仿制米格-17并首飞成功,成为中国首款自主制造的喷气式战斗机。
日本尚无法触及军用飞机领域,只能目睹中国逐步赶超。
【衰落与中国的逆袭】
1970年代,日本航空工业完全转变为仅为波音和空客提供零部件的制造商。
三菱重工参与波音767、777制造,川崎重工亦贡献众多零部件。日本工厂生产繁忙,却仅获微薄利润,核心设计与技术仍由美国掌握。
1980年代,三菱启动支线客机项目(初名MRJ,后更名SpaceJet),意图在民用领域逆袭。但项目屡次延期,成本大幅超支,试飞计划反复推迟,最终未能成功。
中国1970年代已拥有歼-6、歼-7等战斗机,技术虽非顶尖,却为自主研发成果。
1980年代,歼-8与运-8相继诞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初具规模。进入21世纪,2003年歼-10实现首飞,2016年歼-20惊艳亮相,展现了中国航空实力的飞跃。
这两款飞机分别为轻型多用途战斗机和隐身重型战机,其技术水平均已达到世界前列。
歼-20尤为突出,具备强大隐身性能及先进航电系统,其优异表现引起美国方面的高度关注。
日本军用航空发展仍为空白,民用领域亦无显著进步。三菱MRJ项目至2010年代仍未完成,最终在2023年被正式取消。
日本航空工业衰退,与中国崛起形成鲜明对照。昔日领先的日本,现今只能目睹中国不断进步,差距日益拉大。
【美国是怎么整死日本航空工业的】
日本航空工业的困境,美国难辞其咎,被视为背后的主导因素。
二战结束后,美国先以军事行动摧毁并清除日本航空工厂,随后运用政策与经济措施,严重制约了日本航空工业的发展。
首先是技术封锁,战后美国禁止日本研发军用航空技术,并中断相关人才培养。日本工程师和技术员或转行或投身民用项目,导致军用航空技术传承断裂。
1950年代后,美国虽让日本参与波音项目,但仅分配次要任务,对核心技术始终严守不泄,未给予实质性接触。
日本欲自研YS-11或MRJ等项目,但受美欧制约,因发动机、航电等核心部件需从美国或欧洲进口,无法自主决定。
其次是市场控制,美国借经济援助与军事同盟紧绑日本。战后日本经济重建依赖马歇尔计划,军事安全则依《日美安保条约》,其航空工业难以复兴。
美国凭借波音和空客控制全球民航市场,日本民用飞机难以与之竞争,销售面临巨大挑战。
最后是战略压制。美国深知,若日本重建军用航空能力,凭借其昔日的技术底蕴和工业实力,终将成为潜在威胁。
因此,美国倾向于让日本作为顺从的伙伴,而非让其崛起。虽为盟友,实则相互戒备,美国掌控了日本航空工业的关键,限制了其发展。
【日本的教训】
技术创新至关重要。零式战斗机的胜利,源于日本人的智慧与技艺。若无此能力,早已战败。
第二,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战时日本因油铁匮乏导致生产线停滞,即便技术先进,亦难以发挥作用。
第三,自主研发至关重要。战后日本依赖美国,导致核心技术丧失,沦为附庸。国际合作是双刃剑,虽有助益,但关键时仍需依赖自身实力。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方向与之相反。
从基础薄弱到歼-20翱翔天际,得益于数十年坚持不懈的自主研发。苏联专家撤离后,中国自力更生,凭借图纸研发出了歼-5。
歼-10与歼-20的研发确保了技术自主,避免了外部制约。中国深刻汲取日本教训,明确核心技术需自主研发,不可依赖他人。
日本当前在民用领域尚有一定地位,三菱、川崎等企业仍能制造零件,维持业务运营。
军用航空复苏无望,除非美国改变态度,但此可能性甚微。相反,中国航空工业正加速发展,C919已商飞,新战机研发中,前景远超前者。
日本未来能否崛起尚难确定,当前趋势显示希望渺茫。中国航空工业虽前路漫长,但方向正确,其未来发展如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