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释之
汉朝是个奇怪的朝代。
那是中国强盛的时代,即便是孱弱的东汉后期,依然将周边各族压制的死死的,正如王夫之所说的“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
但是,大国时代通常会包含不同侧面,就如同聂树斌案与一笑事件,折射了如今中国的不同侧面一样,汉朝也通过不同侧面,展示了那个大国时代的多样与复杂。
陈汤是历史名人,王昭君也是,但将二者放在一起的,似乎并不多见。他们集体出现在《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中,是巧合,也是必然。
英雄按剑,青冢黄昏,都是汉家风景!
——随感录·二三·大国气象——
……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师。
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丞相匡衡等以为:“方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悬。”诏悬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一》
中国人一直怀念历史,怀念汉唐气象,为什么呢?
那时候咱是大国,咱强!
就比如说这次“斩首行动”。这郅支单于是历史上有名的呼韩邪单于的哥哥,也是匈奴内部斗争的失败者——当时大汉政府支持呼韩邪单于。
由于在内斗中失败,郅支单于向西迁徙,兼并了匈奴支部,又击破乌孙、乌揭、坚昆、丁零等国,定都于坚昆故城。
由于怨恨大汉政府帮助呼韩邪单于,“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杀了汉使谷吉,远奔康居后又屡次辱骂使者且不肯奉诏。
看官,你说这郅支单于多大胆子,居然敢挑衅大汉政府?
挑衅就要承担挑衅的后果:
汉兵纵火,吏士争入,单于被创死。军候假丞杜勋斩单于首。得汉使节二及谷吉等所赍帛书。诸卤获以畀得者。凡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一十八级;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馀人,赋予城郭诸国所发十五王。
于是有了陈汤、甘延寿的这段千古名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千古而下,犹凛凛有生气,可以想见当年陈汤又是如何壮怀激烈,气吞万里如虎!另外,“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还向我们昭示了一个大国所应有的自信和一个世界强国的峥嵘气象!
——随感录·二四·昭君出塞及和亲——
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号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
在《资治通鉴》上,关于昭君出塞的记载就这么两行文字,毕竟和亲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在大汉朝开国皇帝刘老三(刘季,即刘邦)身上,就上演过这么一出和亲:
冬,上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以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那时候汉朝刚立国,还不具备横扫天下的资本,想解决匈奴决不是木头木脑的愣头青樊哙说的“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间”的蠢话——在平城刘邦就吃了败仗,和戎政策在主观与客观原因的催化下也就水到渠成了。
直到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当政,和亲政策才有所改观:这时候汉政府实力强横,又兼出现了一些不世出的名臣猛将,于是封狼居胥,“胡无人,汉道昌”,但这种情况不是常态,更多时候,历史选择了和亲!
其实,和亲政策是中国中央政府一项千古弊端:
从刘邦伊始,直到宋朝立国才被完全废止——在胡人的心目中,仗打赢了,可以得到土地、牛羊和人口;仗即使输了也不要紧,咱还能得到公主宫女嘛!反正没啥损失,于是,边境少数民族的口号就是:“我就骚扰你了!”
而中国中央政府的口头禅也变成了“我爱信骚扰”,比如说吧,历史最著名的和亲就是文成公主下嫁土藩了,可又有几个知道,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儿子恰恰领导着吐蕃对唐朝四川的进攻,这才是对和亲政策最大的嘲讽!
关月夜悬青冢镜,寒云秋薄汉宫罗。
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难怪唐朝后期诗人苏郁写的如此阴损,史有名鉴嘛!
回过头来,咱们再说说昭君出塞:
我倒是觉得能够离开皇宫对于王昭君是一件幸事——一入宫门深似海,那贾元春怎么说来着:皇宫大内不过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啊!
这里就不能不说到毛延寿,我一直以为他索要金钱不过是历史的春秋笔法,真相是他爱上了王昭君!
昭君出塞后两千余年,有一个叫张释之的蹩脚诗人写了首十四行:
终于你走出了人间地狱
平沙落雁的塞外景象
你轻轻挥了挥手,告别
辽阔天空不用吟唱汉宫秋
一个痴情的男人枉死
你一度毫不知情呵
为给你一片自由的天空
他宁愿背负千载的骂名
毛延寿啊毛延寿,只怪
你选错了职业,宫廷
画师的爱人远在大漠,而
画师的人头风干了,你呢
两个人的落寞 八十年和平
悠悠的两千年 停滞了爱情